陈悦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路,旨在希望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改进授课方法,提升授课技巧,注重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思政元素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排在首位,2020年在疫情冲击之下,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出现了危机,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从而使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面对突如其来的抗疫大战,很多高校都及时调整了授课方式,升级了课程内容,全社会携手并进、共克时艰的过程,是一场对“课程思政”的考验,也是一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机。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人物和事迹,为青年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素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启发毕业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从青年教师的角度谈一谈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挖掘思政素材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开展现状与问题
2020届安徽省毕业生中高职学生就业率最高,说明高职学生更看重就业,也更容易就业,这和我们如何进行就业指导,如何帮学生锁定职业方向息息相关。目前,就业指导课体系是完善的,它包含了职业认知、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三大部分,很多高校设立教研室或开设职业指导工作室做更加细分的就业指导和个案帮助,但也存在普遍的问题,即老师们都偏重于生涯工具、测评工具和求职技巧的传授,对课程中思政元素方面发掘的不多,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思想倾向,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找岗位挑工作,只选挣钱多来钱快的,只挑待遇好更轻松的。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也很完善,但同样,也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考试突击背诵过关,很少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多数课堂思政教育与社会与生活都是分离的。
上述情况都让两个门类的课程内容都比较固化,没有进行有机的关联与融合。指导大学生就业,没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领,就不能运用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就不能正确的分析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不能真正择好业就好业。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国家把职业教育明确为一个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占据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我们不仅仅要求技能上的复合型人才,而是要求在拥有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拥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回无德而亡时写道:“答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没有哪一个用人单位会希望录用“愚人、小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常态下就业市场的现状,雇主的期望与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
大学生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年龄阶段,高职学生一般都在18到23岁之间,思想活跃度高,学习能力强。美国职业规划大师舒伯在他的彩虹生涯发展理论中指出,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位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技能和思想都是在探索中完成积累与修正。上学,就业或者创业,这是一根时间链条,每个人都只能亲自完成上面的任务环节,别人的不可复制,自己的不可重来,所以更需要在这一时期指导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打好思想道德根基,接受正确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洗礼,加强择业观就业观的思想引领,启发学生将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减少或避免出现错误的思想倾向。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挖掘思政元素的途径
1、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解读大政方针
2014 年开始,高校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在就业指导课中挖掘思政元素的目的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业指导的教师必须联合专业课教师,针对代课班级有目的的了解行业特点、行业趋势,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策。同时,要请教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院是一个交通运输类专业院校,路桥、隧道等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王牌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战略部署和安徽省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在备课过程中像思政课老师了解了 “交通强国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等内容;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了安徽省公路交通建设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还收集了部分毕业生参与重大路桥项目的建设的一些经历,尽可能生动的向同学们描绘出祖国及家乡的交通建设蓝图和比较真实的工作场景,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自信。
2、重视教育载体,强化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2013年前后,慕课作为线上课程的代表在中国各高校迅速发展,2018年前后,我们大多数人开始接触到视频直播。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所有学生宅家抗疫,也让很多老师感受了一段当网络主播的生活,在特殊情况之下,逼迫老师们不论年龄大小,挑战直播课堂,也正是这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梳理线上教学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就业”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效利用信息科技及网络平台不断适应学生变化及特点,升级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授课方式方法成为老师们的必修课。对于就业指导的线上教学部分,以前除了课堂上选取部分视频素材以外,在知识拓展部分会采用网上慕课作补充教学,但教学质量不可控制。疫情期间,老师们全部在线上课,面对镜头从无所适从到游刃有余,也学会了各种“打公屏互动、扣1、弹幕袭击”等等青年一代轻松的交流方式,在这些新事物面前达到了互为老师,教学相长的目的,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学生们前所未有的亲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授课效果自然更好。
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的学历教育在于学习内容更注重实操,就业去向更趋于基层和一线,高职学生就业课程除了教会学生锁定职业目标,解决个人生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我想这也是挖掘思政元素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将行业优秀模范人物、优秀毕业校友代表请进校园分享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同时,开设职业生涯体验周,去实训基地实地或顶岗实习感受未来职业生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并自觉践行行业内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职业品格。挖掘这部分思政元素不适合采用理论教学,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学生不会感觉被说教,因为有情感共鸣和真实感悟所以产生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提高德育水平,提升师资力量,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教授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都是关键,教师思想水平提高,做好课程思政才可能见功见效,落实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主动把握道德教育时机,尤其对于职业指导课程教师,是帮助学生走好求学生涯最后一段路的重要角色,更要帮助学生打好思想道德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具备高超的技能,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大思政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观摩交流和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切实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对于青年教师,我们有活力也有创新意识,囿于工作经验有限和授课技巧积累不够等原因,对给学生做就业指导课比较困惑,求职理论和技巧有不少,但是自己的思想修养、党性修为还不够。另外,思政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更新,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空喊口号。我们只有在自身对思政理论有系统的掌握之后,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科学前沿,才能实现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将新鲜的知识和案例带入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和道德品格,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帮助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四、结语
“千禧一代“学生已经进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他们生活的时时处处,高职院校要更快速、更深入的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与思政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就业指导的具体课程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通过思政教育更好的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大学构建就业指导新模式健全“就业思政”体系》2020-12-10 陕西理工大学网站
2.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高教【2020】3号
3.《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李国娟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7年11月
4.《浅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秦光银 光明网2020-7-30
5.《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胡靖 马星宇 王俊荣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8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职业教育初探》候士兵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2
作者信息:陈悦,籍贯:六安,1990.5本科 助理政工师 学生处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