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全育人”在艺术类高校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1期   作者:张浩
[导读] 艺术类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组成体系下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艺术文化人才的重任。
        张浩
        天津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301900
        摘 要:艺术类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组成体系下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艺术文化人才的重任。结合艺术院校现状,探索艺术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与“三全育人”的关联,从两大主体出发,坚持育人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参与育人相结合,校园育人和社会育人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代下艺术类高校的“三全育人”良好局面。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教育;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科学的论述了“三全育人”的精神内涵。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一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主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数据显示,从恢复高考的1977年起到2019年止,高考的录取率从5%增长到75%,在校大学生从1977年的67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3135万人。相应的新办大学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建国初的227所大学增长到现在的3005所大学。应该说,高校数量的增长以及在校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得益于我们国家的高速发展,而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也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各类人才。
        相比于改革开放后各类高校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高校组成体系下重要的艺术类高校发展却相对缓慢。以音乐类院校为例,一直以来只有传统的九大院校。尽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新的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受限于数量的制约,使得相当一部分优秀的音乐学子未能如愿。直到2016年,一南一北两所新的音乐学院,即浙江音乐学院和哈尔滨音乐学院的相继成立,局面才有所缓解。当然,这是从专业类艺术高校的角度出发而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我国共有102所专业艺术院校,而如果扩大到开设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而言,数量则达到了1696所院校,即符合我国现阶段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实际,也体现了我国对于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的思考。在更多的综合类大学中设置艺术学科,而把相对的“精英教育”留给专业的艺术院校来完成。在综合类大学中设置艺术教育学科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综合类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配比合理,专业设置与课程选读灵活,强调人才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爱好进行多维度选课,为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条件与可能,很好的契合了艺术类教育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些应用型艺术学科,如播音、设计、影视等学科在艺术学的主体下都需要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支持。相对于传统的艺术教育门类,他们在综合类大学中的“存在”相对来说会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探讨我国艺术类高校教育的现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即从专业的艺术院校教育与综合类大学艺术学科教育的不同上去理解。专业艺术院校一般深耕于传统艺术教育领域,在规划专业发展方向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创新性,致力于培养专门型人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一般则要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殊归同途,尽管在艺术教育的“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大体的教育教学思路还是统一和完整的,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频繁有序的。
        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应用人才,比较注重个体技能的成长,个性的发挥。群众基础广泛,这一点从我国的各大中小城市中分布着大量的艺术活动场所中可见一斑。所以,早期的艺术类高校特别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有大量的艺术团体以及文化机构转变或者兼职任教的教师。在授课形式上具有师傅带徒弟“传、帮、带”的特征。受“匠人”文化的影响深远,当然这也是由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都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完善,侧重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与实践,鼓励学生自由和个性的发挥。而忽略了“思政修养”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正是因为学生缺乏了价值观、精神层面的教育与熏陶。“故步自封”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下,“陶醉”在自我成长的虚幻中,醉心于个人“专业”的提升,不排除某些天赋异禀的同学会取得相当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上知名的艺术类国际比赛中,我国的选手都曾取得佳绩),但不具有普遍性。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并肩负着影响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探索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实时掌握教育前沿动态,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
        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教学指导新思想,为各个高校,特别是我们艺术类高校培养合格、优秀的素质教育传播者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思想保障。而如何在艺术类高校中落实“三全育人”思想,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正确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笔者认为应该牢牢抓住两大主体:即教师与学生。
        1、以教师为主导,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艺术类高校由于自身的“传统特点”,明显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艺术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一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思想情况并不重视,致使很多专业教师自身就缺乏思政相关知识,对思政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只要传授专业技能给学生就足够了,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不应该只是收获专业的成长,还应在行业规范、公民意识以及家国情怀上受到相应的教育,才能使他们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使学生具备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能力,而这也正是“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而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师大多上的是技能技巧课,一般采用小课的方式授课,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显然要大大超过公共课的教师。

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应该主动挖掘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把“德育道理”有机的结合到专业授课中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效果会更好,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生动体现。同时,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也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推进育人方案,把“三全育人”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强调提高艺术类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修养”,比单纯的只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更具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对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实际情况而言,也更具有操作性。
        2、以学生为中心,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三全育人”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一种辩证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它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德育教育环境,指向性很强。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多注重个体技能的训练,追求个性的发挥。因此,简单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对于“初具尊严”的学生来说是收效甚微的。他们更相信榜样的力量,易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过非常紧张、单调、“相对乏味”的高中阶段后,在面对大学生涯中“琳琅满目”的各种社团,以及“五彩缤纷”的各种活动中容易迷失自我。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积极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实践探索,多举行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把正能量的生活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到社团活动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让学生能够在主动的社团实践中锤炼自我。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被动的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显然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这正是“三全育人”中全员、全程育人的实践体现。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让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改变了我们很多的行为方式。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将近一个学期的网络授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授课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授课效果与影响在短期内还有待观察,长期来看,必然会促进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提高,也必然会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
                                                三
        为了更好的在艺术类高校中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笔者也归纳了三个具体的实践步骤:
        1、育人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三全育人”之所以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就因为高校的学习和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并轨”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校园和事物的理解也是递进的,所以我们对育人的效果不求立竿见影,但一定要有一个统筹安排,做针对性的结构布局。比如,大一学生刚离开家乡,初入校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统一调整。借助大数据的帮助,做相应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好信息采集工作。配合学校的公共场所,如学校食堂、学生公寓、后勤物业等部门,为学生举办相应的主题讲座并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和谐的互动中进行我们的德育工作。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育人情况显然要更有“针对性”和“技巧性”,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的作息制度、学习状态等已经有了相当的适应。相应的也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情绪”,简单的“说教”效果是不大的。只有多措并举,把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抽象的书本讲义与学生的价值观有机的重合起来;把育人的理念价值与学生的思想成长真正的契合起来。才是“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的实践体现,比单纯的宣教,显然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与学生参与育人相结合
        “三全育人”理念是从宏观上进行了德育教育的规划与定位,但如果理念不落地,不能很好的结合各高校的教育实际,则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理论价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艺术类高校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教师大多上的是技能技巧课,一般采用专业小课的方式授课,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一方面,教师如果能把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有机的结合到专业授课中去,这种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育人效果显然会事半功倍。同时,这也是课程思政的较好体现。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育人的平等参与权赋予学生。多换位思考,致力于从学生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合理的解决他们的诉求,科学的渗透德育教育。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把“三全育人”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教师与学生的这组育人“组合”在我们的艺术类高校中要特别的强调,也是发挥艺术类高校自身特点的有效实践手段。
        3、校园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
        “三全育人”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构建一个立体结构,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育人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育人也不仅限于校园。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相对参与社会的实践机会较多。因此我们在完善校园环境,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也要积极的探索社会育人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学生终将步入社会。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相应的带给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多。
        实践出真知,我们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所学知识转变成竞争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逐步过渡到合格社会成员的角色,这也是社会育人的重任,也是“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的实践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在全国各类高校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艺术类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组成体系下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艺术、文化新人,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生活的重任。作为高校教学实践体系下的艺术教育,也必然会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加强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三全育人”教育,不但决定着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刘志民.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
[3] 杨伶.以育人为核心,以经典为素材——对今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的综述和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2).
[4] 张宁,王伟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5] 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改项目“后疫情时代艺术类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1365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