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艳
格尔木市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运而生。从其名称可以看出,教师要把培育学生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与法治意识。道德是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法治社会能推进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同于小学阶段,初中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也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对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让其成为一句空话,而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程中注重引导,科学、合理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精神,提高其爱国主义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引言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科方向的融合,最终达到实现初中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的水平。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分配时间较少
在初中教学当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占的分数比较少,因此学校分配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对于教师来说,课时较少十分不利于老师进行课程的深入讲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时间控制,但是一些老师无法很好地分配时间,导致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的情况出现,这也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获取知识。且课程教学课时不够充分也使得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缺少深度,导致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引导,学生也无法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有着个人的想法,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导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偏成熟化,这也使得一些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出现偏差。初中生不愿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意识较为淡薄,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自身都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以教材为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内容。生活资源包括仪式、纪念活动、节日、先进典型故事、优秀文艺作品等。教师要正确对待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的关系,既不能过于重视课程资源,照搬照抄课本内容,又不能抛弃课程资源,一味使用生活资源,要将生活资源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在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性的同时能回归到理论基础,兼顾思想性。要在了解和研究教材整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资源与生活资源,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点利用生活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替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善于发现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的能力,从身边事入手。如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时,可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借当地革命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再如,利用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也是对一些对国家有贡献之人的纪念。如除夕蕴藏着人民共同抗击凶兽,保卫家园的故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爱国志士屈原;重阳节藏着人民抗击瘟疫,登高祈求健康的传说……教师要善于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素材,深挖其内涵价值,将文化之根和爱国之情深植于学生的心田。
(二)加强学科融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虽然属于不同学科,但拥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命,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语文和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魅力,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人文色彩。道德与法治课应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联合语文、历史学科,组成大单元教学,发挥三门学科合力教学优势。如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与历史和语文学科有较多交叉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可与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由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较少,在本课教学中,可通过历史学科向学生介绍“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作用;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展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学工艺,异彩缤纷的文学艺术,等等”,让学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魅力中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发挥三门学科合力教学优势。
(三)利用典型实例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一个民族的子孙没有了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这个民族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希望,因而国家认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尤其重要。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避免过于侧重形式上的宣传贯彻,与学生实际脱节。在课堂教学渗透中,可以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比如通过叙利亚撤侨,帮助学生体会国家富强的自豪感;通过灾难事件,帮助学生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通过“南海问题、阿克赛钦地区中印对峙、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制裁华为”,帮助学生体会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和同仇敌忾的危机感。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从而愿意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强大而自觉担当。
结束语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认同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体验、利用生成资源、拓宽课堂教学渠道”等策略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民.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47.
[2]王英美.巧用媒体手段培育爱国情怀——浅析多媒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科研,2019(03):28-29.
[3]陈淑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