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亚香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 312046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上把握时机激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通过注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设置写作训练,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得以迁移、内化,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兴趣 把握 体验 实现 语文素养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素质养成, 不仅是学生思想和智力发展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在现行教育中,由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同,习惯不同,教师授课培养方向、方式不同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运用等方面差距明显。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途径是多种的,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握课堂时机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感知的能力
由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所处的状态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乐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缄默。因此,我认为要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高度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求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如是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以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这句话为旗帜,构建以“趣”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有着自己独特课程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必须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制造适当的契机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
1、导入把握契机,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朱自清《背影》就可以抓住“背影”这一核心点,提出三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而印象最深刻,最感动人的是哪一次?为什么?”这几问看似简单却直指文章的精彩之处——月台买橘的背影。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其他课文也可以制造适当的入课契机。比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就可以从文题入手制造契机“‘伟大’的精神体现在哪里?既然是‘悲剧’作者为何称之‘伟大’?”这样一问,学生直奔“悲剧人物”洞悉其精神所在,以及探究作者的态度。
许多文章都很容易确定切入口,我以为可以设置几个简易而本质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由浅而深、层层推进。
2、过程把握契机,设置互动,吸引学生参与。一节语文课在引人入胜的导入之后,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大多有“不过尔尔”的想法,而在此时,老师若将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学效果可能就不怎么样。可能有许多重要的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前期的入课铺垫也就没多大组作用。而此时如设置“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师生互动,对问题有横向、深入的探究则又能吸引学生参与。
在赏析古诗文时尤其需要这样的师生互动,《送元二使安西》中辞浅义深的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可以讨论“更”字之妙。“红杏枝头春意闹”就赏析“闹”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出一幅画面再品味“闹”之妙处。这样的互动既激活了课堂给学生美的享受,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尽管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接受也有快慢,但是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就能保持兴趣的温度保证语文课有实效、创高效。
3、结尾把握契机,设置知识超链接,尽显语文的魅力。语文知识体系像一张立体的、延伸的网,广博、深厚而相互关联。知识网的每一个节点既是知识的汇聚又是知识发源地。而课堂结尾设置知识超链接就能把新知链接到已有的各个知识节点,巩固新知的同时尽显语文知识网广博、深厚的魅力与超强的张力。
比如,学习完范仲淹《岳阳楼记》可以先布置一道练习题:结合作者先忧后乐的抱负找出也有“济天下”情怀的“古仁人”。
二、注重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提高体验能力
“生活体验”就是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是理解文本的仓库。萧乾认为“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包括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等。联系有限的生活阅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授课前教师要发现课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相似之处。如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与生活经历有关,《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与身边的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端午的鸭蛋》《吆喝》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似。
教学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时,可先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童年往事中找寻有关母亲的记忆,回想母亲对自己的教育等。
李镇西老师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加深学生的理解。
让学生在探究语文课本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是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创设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能力。
三、设置写作训练,满足学生需要,提高运用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拓展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拓展训练中阐明自己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所以应尝试着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结合多种形式来展开写作拓展训练。如通过写评价、述感悟、仿写、续写、扩写等,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
写作训练是对文本理解迁移的有效途径。于漪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如是说。可见,在文本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对文本感知的能力之外,最终还要上升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运用的能力。
从“把握课堂时机、注重生活体验、满足学生需要”这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笔者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想,只是教海大潮中的浪花一朵。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把握好语文课堂这块沃土,激发学生开垦的兴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体验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在文本知识的迁移、内化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肖海洋《论语文教学兴趣的触发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蓝耀堂《掀起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高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