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观察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1期   作者:李婉青
[导读]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李婉青
        海亮外国语学校
        【摘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高效课堂是学生快乐学习与教师快乐教学的良好结合,在教學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由此,特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意义,提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观察教学的策略,旨在为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察研究助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观察 教学探究
        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样本案例来探究,同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用这种方式来重点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观察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一、课堂观察发展与趋势
        在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首次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的理论,为课堂观察的方法研究创造了大致框架,开启了系统科学的对课堂观察研究。到了60年代,对此研究的相关专家弗兰德斯研究新的“互动分类系统”,这一理论系统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可以把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记录下来。采用量化工具和设计好的表格来记录和课堂,这一系统大大减小了实验的难度。但仅这种方式来研究课堂也有它的片面性,课堂是一个带有主观互动性很强的一个环境,仅仅靠单纯的数据量化,它无法记录下非语言的师生们的主观感受,所以,无法的记录下全面的课堂信息。又经过十年,到了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运用到课堂观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完善了这一系统上的缺陷。
        课堂观察在概念上有两种比较传统的理解:一种是以教师为主题来观察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来改进高教方式的行为;另外一种则将其简单理解为去听课或者是去看别人上课。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理解课堂观察,关于课堂观察的不同理解之前并不互相孤立的,他们都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然而事实上,在具体很多研究活动中,不同的方式方法会互相借鉴和融合。课堂观察作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理论性、选择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情景性等相关特征。近年来,研究者更倾向于将研究的定量与研究定性的相结合的方法,国内在此处研究也颇丰,并有具体的方法分类:按资料属性及其收集方式细分为定量和定性观察;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课堂关系分为自我和他人的观察和按观察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团队、个体和自我间的观察。对课堂事件进行主观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细分,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以便研究分析的发展。
        二、加强课堂研究方法在小学课堂的运用
        课堂观察在实际操作中,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下所达到效果是不一样的,存在许多问题。

在传统课堂观察中,听课者大都是凭着自身感觉,观课时没有制定明确计划和方法,往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听评课时没有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仅仅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看别人的课堂,结果是收效甚微。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从定性研究阶段提升到定量研究为广大老师提供一个科学的观察形式理论,这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提供的探究如下:
        1.提高课堂观察的可操作性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要的就是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的教研活动,离不开学校文化之中氛围。学校的引导和提倡必不可少。因此,学校要尽力营造有利于和谐开展课堂观察人文环境。同时也要学校提供制度支持与相关保障。具体可出台相关文件,例如公开倡导课堂观察来改善教师课堂教学。并不把课堂观察活动与考核评比挂钩,来消除老师们在课堂观察合作中的顾虑。也鼓励教师自愿组建课堂观察合作小组交流,发挥一定的激励措施,让教师自愿、自发、自主参与观察活动。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学校要制定支持“課堂观察活动”的计划,条件允许的话,适当给予教师工作量相应报酬,并将课堂观察研究的工作计入绩效考核,另外学习要做好配套,要购置用于观察所必需的视听设备,且要组织课堂观察技能方面的相关培训等。
        2.要突出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征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要充分的考虑和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语文学科特点。这个需要教师再通过具体的课堂观察培训后的规范要求,首先要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设计进行量化处理。可以量化的是具有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比如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涉及的词汇的识记、辨认、书写等。用量化的记录方式,方便教师间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交流。当然量表的制作建立是随着课堂观察研究来修改的。需要教师自己斟酌。其次,是对观察样本内容的纳入描述。对于其中不能具体够量化的人文性的部分,例如一堂课下来的“理解”、“感受”等,可以参考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另外设计要纳入描述的内容。具体的描述方式上可以用文字描述来解释清晰的解读。采用人文性的处理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和观察者对语文课堂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使语文课堂观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的拓展,而不是停留在研究的表面。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邵光华,王建磐.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J].教育研究,2003(9).
        [3]付黎黎.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质”有“量”的课堂观察[J].当代教育研究,200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