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模式下幼儿数学区材料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1期   作者:鄞婉瑜
[导读] 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行为和发展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只有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才能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鄞婉瑜
        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幼儿园
        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行为和发展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只有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才能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数学区材料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材料目标指向单一、利用率和有效性低。区域材料投放的目的性过强、缺乏适宜性和层次性等一系列问题。
        《指南》强调,“要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以及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质量的教育是需要精心策划的。为此,本文基于“材料+”模式,探讨幼儿园数学区区域材料及投放问题,通过数学区材料优化实践,阐述数学区域材料的优化策略。
        “材料+”模式旨在把握幼儿数学学习路径,在已有游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使用的规则、增加材料操作的方法、提供表征性材料等方式,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不断积累数学经验,领悟数学知识,获得个体成长。
        一、材料+规则,改变材料使用的规则。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因此,对于同一数学材料,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棋类玩具可作为数学区材料。在投放“飞行棋”这一材料时,教师可改变下棋的规则。如,提供两个骰子,让幼儿根据两个骰子的点的总数走相应步数。
        《指南》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是不同的,能力层次也不在一个梯次。教师改变材料使用的规则,可以最大化挖掘幼儿游戏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每个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对新挑战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就是幼儿游戏的原动力。
        二、材料+难度,增加材料操作的难度。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有关研究发现数学的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最主要的是,在数学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综合、寻找规律的过程中能拓展幼儿思维的深度。在数学材料投放时,教师应关注材料投放阶梯递进式的优化,简单的说,就是按照幼儿熟悉材料的程度不断增加材料操作的难度。如,教师可设置“超市”情景,提供多种实物和操作供幼儿进行买卖游戏。其一,可设计“按数买物”玩法,提供贴有数字的食品袋,让幼儿购买与数字相同数量的食品放入袋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建立数与量的关系。其二,可提供购物清单,设计“照单全收”玩法,让幼儿按照清单,购买相同数量、不同种类的物品,或者不同数量的同种物品,在操作记录中建立类概念。其三,可增加实物价格标识,设计“用10元钱买2种东西”的玩法,让幼儿操作、记录中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这些操作方式难度不一,每一种玩法又是前一种玩法基础上的延伸。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思维走向纵深。
        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突破思维定势,能大大提高幼儿思维的广度。

在数学区,可模拟真实的电影院场景设计“帮小动物找座位”游戏,提供阶梯玩具、按单双数排好座位的顺序,提供X排X号的电影票以及小动物座位提示卡,让幼儿取票,将小动物对号入座。幼儿要找对座位,不仅需要认识单双数,还需运用序数的概念,使用空间方位概念,这为幼儿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好数学的基本概念不仅要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更要注重在操作中活跃幼儿的思维力,激发幼儿使用比较、推理、研究等方法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将此融入自己的思维品质中。
        三、材料+表征,提供表征性材料。
        “记录与表征”,是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表现和信息交流重要的途径,更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能力。及时的记录与表征,能使幼儿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任务的明确能够帮助幼儿观察、判断游戏进程;指向数学对象的书面符号,能加深幼儿对于数学对象的理解。因此,在数学区材料中,教师应提供表征性材料,如提示卡、统计表、记录表、积分表等。这些材料不仅帮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更是将数学关系予以具体、形象化表示。
        扑克牌是幼儿数学区常见的材料,投放扑克牌的同时增加表征性材料。其一,教师可设计“抽牌比大小”活动,提供"比大小”的表格让幼儿进行记录。其二,可加入分类提示表,请幼儿按四种不同花色给扑克牌分类,其三,提供排序提示卡,请幼儿将扑克牌“从1-10排序”、“从10-1排序”,其四,提供分合式图卡,幼儿按图卡提示摆放扑克牌,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
        在信息时代,幼儿统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儿童对信息的认知、理解以及统计思维能力的初步形成,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统计数据表征能力的获得,不仅意味着儿童的思维已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而且意味着儿童拥有了一种与成人共同的认知模式。这也为儿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逻辑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宽泛的可能和前提。因此,在数学区,教师应提供大量的数据统计机会。
        如,在所有两人对垒的游戏中,教师应提供“谁赢了”统计表,供幼儿统计两人中谁赢的次数多。在投放拼搭正方块等材料时,可为幼儿提供统计表。幼儿按图拼搭,并统计不同颜色的方块使用了几块。幼儿的游戏就从“自由拼搭”转变为“有意拼搭”,不仅需要观察分析提示卡上画面被遮挡的部分才能完成,还需点数正方块的数量进行统计。又如,在铺地砖游戏中,可提供多份相同图案的提示卡,及多份不同图形。幼儿操作后关注到与同伴不同的方法,还需提供统计表,做“铺砖方法大统计”能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面积守恒”概念,即面积不会随方位改变而改变。
        表征性材料强调“多维运用”,这不仅激发幼儿积累表征经验,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数关系的理解。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应当注意的是,数学区材料应更多地提供直观教具而非抽象符号,在区域中,表征性材料只是作为辅助材料存在。
只有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经验水平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将活动引向深入。因此,材料+模式是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幼儿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这一基础上使用的材料投放法则。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材料作为区域的载体,实现材料的优化是提高数学区活动质量的根本途径。通过改变材料的使用规则,增加材料使用的方法,提供表征性材料,让材料焕发新的活力,满足幼儿个性化活动需求,才能实现“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