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东
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
内容提要:男生稀缺,阴盛阳衰,我国各行各业有较高学历要求的招录工作都出现了“男生荒”,并且还有不断加剧之势。这种反常现象,事实上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只是引起的关注还不足够而已。本文试图解答“男生都去哪儿了”这个困扰当今中国的社会难题,并提出基于自己思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男生稀缺 中国教育 解决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它有助于我们来研究和解决困扰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男生都去哪儿了?
每年,我国各级各类的公务员招考,要录取一个男的,很难;事业单位招考,要录取一个男的,很难;很多岗位,明明急需男人去干,就是招不到人;各级各类学校的数、理、化等学科,明明急需补充男教师,但就是招不到人。于是乎,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公务员岗位,多年招不到一个男的;有的学校,多年招到的数、理、化教师都是女的,而且女教师在数、理、化各学科中的比例仍在不断上升。在教育领域,如果把目光延伸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校园里男教师很稀少。如我校七年级教师团队,除一位体育教师外,其余学科全部是女教师。
父亲(男性)带给孩子力量,母亲(女性)带给孩子善良,男性和女性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一个孩子,上4年幼儿园没有见过男老师,6年小学也没有被男老师教过(连体育老师都是女的),初中三年只遇到体育老师一个男的。全程加起来,该孩子在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3年里,只遇到过一个男老师。更有甚者,可能入校13年一个男老师都没碰上。假如某孩子又是随母亲生活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试想,他在幼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都缺少男性的陪伴与引导,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对他未来的人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我们简直不敢想象。
青少年缺少男老师陪伴与引领,这已经不是小问题,而是当代中国教育在深层次上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理应引起足够关注。
男女平等是人格、尊严、法律地位、社会权益的平等,不是工作类别的平等,古人造字时,“男”字就是“田”与“力”合成的。有些工作、有些岗位,非男人不可或者说男人比女人更能胜任一些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肯定男性多于女性。能够以自身对科学的热爱激发起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们确立科学理想的老师,男教师显然比女教师要多。因为对女教师们来说,成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学科的教师,绝大多数人估计都情非得已,她们能够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解惑、能够教会学生们应试、高考出色、顺利上大学就业,就已经不容易了。
“男生都去哪儿了?”
网络上公开的2020年全国大学男女比例排行榜显示:女生最多的高校,比例竟达98%。排名如下:
全国大学男女比例排行榜Top10(引自网络)
学校名称 女生比例
1 中华女子学院 98%
2 成都师范学院 83%
3 四川外国语大学 81%
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80%
5 西安外国语大学 79%
6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79%
7 牡丹江师范学院 78%
8 上海外国语大学 78%
9 大连外国语大学 78%
10 沈阳医学院 77%
以上大学,好多是师范类,有人会觉得女生多很正常。事实上,即使在综合类大学,尤其是很多著名大学里,同样存在女多男少问题。排名如下:
2020年全国大学男女比例排行榜完整榜单
学校名称 女生比例
1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73%
39 北京大学医学部 70%
47 外交学院 69%
52 华东政法大学 68%
65 中央民族大学 67%
10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64%
115 西南财经大学 63%
116 中央财经大学 63%
126 中国医科大学 63%
135 上海财经大学 62%
139 北京中医药大学 62%
14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62%
15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61%
164 江苏警官学院 61%
178 中国政法大学 60%
203 中国人民大学 58%
206 复旦大学 58%
从以上榜单可见,女生比例最低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都高达58%,男生仅占区区42%。尤其位列164名的江苏警官学院,女生比例尽然难以置信地高达61%。医科大学、外交学院、警察学院这些大学,感情上从业者理应男性居多,没想到男生少到如此地步。
曾几何时,网路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师范院校女生多男生少是因为教师工资待遇低,男生不愿意干;认为公务员考试女生多男生少是因为公务员工作没有创造性与挑战性,晋升通道狭窄云云,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君不见最近几年高考,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录取分数节节高,持续火爆?君不见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越来越小、持续火爆?这足以说明教师、医生、公务员的吸引力足够大,愿意从事教师、医生、公务员工作的人足够多。男生不是不愿意来,而是本来参考人数就太少,考试能力也不高,在众多女生强有力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
“男生都去哪儿了?”
大学男生少,那男生都去那儿了?我们来看看高中的情况。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生源来自九县一区的地市级重点中学,2020届和2023届男女生人数比如下:
从上表数据分析可知,全校18个教学班,文科6个班,男生超过10人的只有1个班,女生占比最高的达到90.69%;理科12个班,女生比例低于50%的只有3个班。其余9个理科班,女生都多于男生,其中有一个理科班,女生比例竟然高达66.67%。
从上表数据可知,普洱市一中全校高一年级18个教学班,没有一个班男生超过女生。并且女生占比低于60%的只有2个班,女生占比最高的达到70.59%。
步入普洱市第一中学,放眼望去女生明显多于男生。而如果你上到高中部教学楼,你会发现卫生间只有女卫生间,男卫生间被取消了,原因是女生上厕所太过于拥挤。可怜男生和男老师们,上厕所只得跑下教学楼到很远地方的大厕所去解决了。
在云南省,普洱市一中并非特例,据笔者所知,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存在女多男少的困境。重点中学女多男少,考上重点大学的,自然也是女多男少,毕业之后参加各种招考面试的,当然也是女多男少。
“男生都去哪儿了?”
男生初中毕业后,去职高、去技校了,一部分进入社会,而考上普高尤其重点高中的只是少数。一句话,他们还未成年就早早的被淘汰到社会底层去了。
正如种甘蔗,本来甘蔗苗没问题,甚至完全是优质种苗,但砍早了,甘蔗自然榨不出糖来。中国的男生就是被砍早了甘蔗苗,他们还不到出糖的时候就已经被砍掉了。
或许,用竹子和松树来比喻女生和男生更加贴切。竹子韧性好,听话,受得了委屈,任由编竹人怎么折腾都耐得住,所以小竹子可以变成精美的箩筐,大竹子可以做成竹楼、水车。女生就如同竹子,听话、乖巧,叫背书就背书,叫扫地就扫地,所以老师喜欢,得到的赞美、肯定、欣赏多,成绩相对也好,一考试就上去了;
松树则不同,小松树憨憨的、漫不经心地长着,如果早早地把他们砍来,除了做柴火,基本上没什么大用。只有假以时日,耐心等待着他们长高长结实,小松树就有可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松树,成长为栋梁之材。
可是,中国太着急了,我们的义务教育太着急了,从小学一年级起,课堂教学就早早的、持续的淘汰着小男生!因为男生心智成熟晚,不开窍、不够听话、不够乖巧,叫坐正不坐正、叫背书不好好背,叫扫地不好好扫,成绩不好表现又不好,经常挨批评、不断受挫折,自信心没了,学习兴趣没了,也就早早地折了甚至断了。
“男生都去哪儿了?”
病灶一:根深蒂固的主副科观念
刚从幼儿园毕业准备上小学,所有孩子都是欢欣鼓舞的,他们期待的小学生活应该也是五光十色的。但他们一定想不到,迎接他们的将是无休无止的语文、数学作业。
我国特有的招生考试指挥棒诱导出根深蒂固的主副科观念:一进小学,所有老师、所有家长就明白无误地告知孩子:语文、数学是主科,音乐、体育、美术、德育是副科。为了将来有个好前程,一定要学好语文和数学,至于音、体、美、德育,过得去就行了。
从此,天天都是语文、数学作业,课堂上做不够、回家还得做,期末考试前更是一天到晚都是语文、数学课,其它科目全部“服从大局”停了,要不然就是由音、体、美、德育教师到教室守着学生做语文、数学作业。可以肯定的说,音、体、美、德育课常被”主科”老师占用的现象,在小学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音乐、体育、美术、德育,咋就是副科呢?
小男孩天性好动,手闲不住、脚闲不住、嘴闲不住、尤其坐不住,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学语文、数学,多枯燥啊,课堂多难熬啊!他们喜欢的往往都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而“副科”学校又不重视,上也没好好上,学也没好好学,加之“学好也没啥用,升学又不考”。小男孩不理解、也承受不住这种折磨,开始厌学、课堂睡觉或捣蛋,老师就批评;再厌学,再睡觉或捣蛋,再挨批评。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男生从小学就逐渐被分流了。
我国的教育如果从小学就没有什么主科、副科观念,如果在小学低年级多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卫生、德育课,少开语文、数学课,学生的成长是不是会更健康一些,学生的学习是不是会更快乐一些,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不是会轻一些?一个在小学学得开心快乐、一个音乐、体育、美术、德育样样得到培养熏陶的小学生,他的中学、他的大学、他的人生会灰暗吗?应该不会吧。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公布,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事情,标准着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正在酝酿。云南省最先宣布,将把体育中考分增加到100分,与语数英分值一致,这是一个大变革。
“男生都去哪儿了?”
病灶二:男生从童年到少年的十多年间,遇到的几乎都是女老师,女老师的思维方式、教育方式,教育教学中的关注点,与一个男孩的成长需求是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不自觉地把男生给弱化了。
在汉语中经常听人说“你不要婆婆妈妈的”,从没听人说“你不要公公爸爸的”!这说明男女差异是非常大的,男女教师在心理、思维方式、教育行为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而清一色的女教师,教育出的男生,往往对其人格塑造、男性魅力培养是有缺失的。我们经常感叹,现在的男生“娘炮”多,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
如果男教师多一些,尤其是男班主任多一些,在校园中、在课堂上、在运动场上弥漫的阴阳气息、总体氛围就变了,男生们有了属于自己性别认同的引领者和导航员,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男生都去哪儿了?”
病灶三:现行中考模式除语数外“三大主科”外,其余理、化、生、政、史、地成绩按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折排”,也变相淘汰了男生。
首先,英语为什么要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三大主科?三科并列,其中有两科是语言学科,女生自然相对更有优势一些。
其次,为什么要把考得100分的德法、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折排”计算?
中考方案强化语数英“三大主科”,学生考分以实考分计算,弱化德法、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学生考分折算,也就是考得100分折算为30分或40分。这种中考选拔方案,把好不容易喜欢生物、或喜欢历史、或喜欢地理的男生,给排除出去了。
可能有“专家”会跳出来质问学生,不要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你为什么不好好学语、数、英?答案是,男孩子就很少有对语、数、英三科都感兴趣的。而语文、英语两科是语言学科,女生更占优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况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成为某一个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植物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学科之间并没有主科、副科之别,如果有,那也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人为地分别出来的,并且根深蒂固地强化成国民意识。
一个男生对生物感兴趣,他可以成为中国的达尔文;一个男生对地理感兴趣,他可以成为当代的徐霞客。而由于中考、小考的考试评价机制,导致义务教育学校,拼命抬高语文、数学、英语地位,贬低其它学科地位,导致对其它学科只追求把课开起来,能应付就行。孩子们心智不成熟,自然也觉得喜欢这些学科“没出息”,于是就放弃了,中国这么多年因为折腾人的主、副科观念,少培养了多少个达尔文、多少个徐霞客,谁知道!
不仅如此,男孩子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学习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断被不理想的考试成绩、被老师们持续不断的批评、说教所摧折,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而一旦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被淘汰被分流就是确定性的了。可怜一批批、一茬茬的小男生,在其人生的最初十五六年,就被洗牌出局了!
病灶四:全中国小学生,从四年级起,强制全部学英语,变相地把不少男生给淘汰了。
全民族学英语究竟有没有必要?尤其像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西南边疆的边境地区,与我们毗邻的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必要都得学英语?我们面对的是南亚、东南亚地区,要学也学点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语言。
全国一刀切,从小学四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老师的发音准不准?会不会误导儿童、适得其反?
全民族学生学英语,既增加了孩子负担,又增加了家长负担,还成为男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唯一带火的其实就是一个英语辅导产业链。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中国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是当前我国最大的不讲政治、最大的资源浪费——学英语产生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浪费,还变相地把男生给淘汰了,因为语言能力通常不是男生的强项,好多男生怕学英语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考研究生,甚至评职称,中国人在英语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十多年时间,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英语,关键是也根本用不着。那些鼓吹英语是国际语言,不学英语就与国际脱轨的专家,是没良知的诡辩者。真正有志于当英语翻译、从事国际贸易与交流的学生,不用这么多人陪读,不用花这么多年学习英语,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学固我爱。
如果以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全国学生总人数来折算,100个中国学生,将来靠英语过日子的,不会超过2个,也就是98%的中国学生,他们学英语,几乎是在痛苦中陪读、陪折磨,学完扔掉,毫无用处。
前浙大教授郑强,由于主张废除英语高考,一时间成为网红。郑强教授认为:没必要把英语作为高考科目而且还列为主科,没必要让中国学生浪费那么多时间苦学英语。郑强教授还尖锐地指出,英语浪费了中国青年大把时光,最终大部分人都没有用上,还因为英语让众多学子在求学路上名落孙山!应该取消作为高考科目的英语,让英语成为一门选修课,没必要逼着全民学英语!
综上所述,男生就如同未成熟的甘蔗苗、未长高的小松树,还没有长甜、还没有长高,就被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淘汰了。
“男生都去哪儿了?”——基于个人思考的解决方案
首先,解铃还需系铃人,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考虑,综合施策,以行政手段出台政策,明确宣布废除通行中国多年的主副科提法,破除陈旧观念。规定小学低年级阶段均衡开课,语文、数学与其它科目地位同等,且多开、开足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卫生课,让孩子释放天性,锻炼肢体与大脑,开发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协调力。相应的,语文、数学减少课时,降低难度。
要相信,低年级小学生少识几个字、少做点算术题天塌不下来,而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卫生课程开好了,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协调力同步得到提高,其运动天赋、发散思维、艺术细胞得到开发,中国的新生一代肯定会成长得更加出色。
其次,各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努力为各级各类学校引进男教师创造条件,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使中国的男女教师比例尽可能走向动态平衡。
男教师尤其是男班主任多了,校园中、课堂上、舞台上弥漫的气息、氛围就不一样了,男生们有了属于自己性别认同的引领者和导航员,女生们有了自己参照对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下决心将英语由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将英语高考由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废止全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不明智做法。
全国不再提英语的“主科”地位,英语选修,感兴趣的同学单独考虑编班。除英语班外,云南边疆地区还可开设越语班、傣语班、老挝语班、缅甸语班,新疆、黑龙江等地区开设俄语班,不喜欢学外语的同学不强求。
第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出台文件,明确反对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鼓励整整齐齐把学生推向高一级学校。坚决制止单纯以语文、数学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小学生。明确宣布不再把小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小学老师的主要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小学教师的考评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倡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尤其要强调教师对男生的包容与接纳。
只要男孩子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被淘汰,等他们顺利上到高中一级的学校,他们的学习力就会逐渐爆发出来,他们的人生就可能从此改写。
第五,中考、高考分出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不分主副科,各科目分值相同,成绩全部计入总分,不搞折排。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各显神通,改变过去语、数、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考生命运的极端不合理做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义务教育不可着急,太想为民族复兴大业多出人才、多做贡献,反而事与愿违,无形中早早的、持续的把小男生淘汰了,这是导致“男生都去哪儿了”的根源。只有尊重儿童生理发展规律,承认男生心智成熟比女生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化竞争,不搞淘汰教育,贯彻全员育人理念,把学生整体托举到高中一级学校,男生们就一定可以焕发青春活力,甚至后来居上,活出属于他们的精彩。“男生荒”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
作者简介:韩学东,男,1971年生,现年49岁,中学高级教师。云南省普洱市委组织部教育专家服务团成员、普洱市学科带头人。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在《教育实践与研究》、《历史教学》、《班主任》、《教书育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