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高校的综合素质培养与优化路径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1期   作者:朱笑妍
[导读] 新时代国家对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朱笑妍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9
        摘要:新时代国家对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解读当下师范高校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逐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国家对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培养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进入岗位后的成长与职前的师范教育培养联系紧密。
关键词:师范生综合素质;优化路径
导言:
        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接受良好全面的师范教育,其中包括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等 方面。综合素质则是本固枝荣的一环。师范生综合素质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逻辑思维与言语信息能力等基本素质与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
1 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与影响
        我国现阶段,作为培养教师的高校师范专业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高校师范专业教育机制与中学教师教学要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考核设置。高校师范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包含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高,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教育课程学识短、学分低,容易被学生忽视。课程考核设置以闭卷考试为主,以论文等书面材料的递交为辅。各高校从课程内容设置,到绩效考核的过程都体现了标准性和高效性,却忽视了实践性和创新性,没有平衡“科学文化”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建设。
1.2 心理健康教育不充分
        师范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职前培训,相比其他专业,更应注重师范生的身心健康。首先各高校的应对举措单一乏味,形式以讲座、问卷、知识竞赛为主,这类心理建设脱离现实基础无法落实学生群体,效果甚微。其次,学校的教育模式比较落后,并没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规律进行全面有效地分析,导致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缺失心理素质的师范生将无法胜任教师这一复杂的职业。
1.3 教育理念传达不正确
        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马太效应”不可忽略地客观存在。学校包括老师都会择优选择已经有所成就的学生,资源给予过程中忽视了大部分学生,这导致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现象,容易挫伤师范生的自信心,限制师范生的发展潜能,扭曲师范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理念,破坏教育公正的职业责任感。
1.4 科研创新能力欠发展
        科研竞赛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然而目前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弱,主要原因在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差,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匮乏;其次师范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素质差,具体表现为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的缺乏;另外,科研资源的匮乏导致师范生缺少接触科研的途径。总之,目前师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薄弱,不利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1.5 评价体系不完善
        1.5.1 评价体系针对性不强
        高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广泛应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师范生,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导师范生的评价指标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匹配,与师范生的学习理念不融合。
        1.5.2 评价指标综合性不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评价指标主要依赖于课业成绩和科研竞赛,二者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是较难测评的方面,因此高校对于师范教育的评价指标也是相对狭隘的,无法全面客观地诊断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


2 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优化路径
2.1 师范生课程群—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实践经验
        为了改善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单调性,各高校应当发展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并逐渐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课程群包括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中学教学技能训练、见习研习、顶岗实习等。这些实景演练项目完好对接中学教师职业要求,促使师范生深入教书育人一线,身处“真实”课堂情境,与“真实”学生互动,与 “真实”一线教师朝夕相处,掌握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所谓思政教育,就是利用某些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来影响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使些成员可以满足社会要求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之一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缺失,而思政教育恰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两者有机结合,通过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观念提升师范生的思想道德、品德素养,通过道德规范影响师范生的行为交流,帮助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
2.3 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
        提高师范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高校改革填鸭式教学,从学生科研意识的发源地——课堂开始培养。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是师生共同探讨、双向互动的模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精讲,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教材要求的知识,还要研究教材,通过拓展思维,帮助学生设计出难易适中的研究性课题。
2.4 建立健全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4.1 调整评价指标。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考核教师的三个基本内容,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各师范高校应当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厘清师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构成要素,参照各项指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训练,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4.2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师范高校可根据学生成长进度和学习阶段,赋予评价指标不同学年下的权重比例,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基础性指标,例如职业道德,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评测比重;对于课业成绩指标,可适当删减以平衡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 结论
        总之,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落脚点不在于对师范生进行分类和评判,而是使评价成为师范生学习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源泉。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将是各高校需要持续探讨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志功,罗晓路,董艳.2l世纪师范生核心素质教育目标调查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01,13(4):71—76.
        [2]朱树亭.师范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模式探索与构建[J].甘肃科技,2018,34(11):1-3. DOI:10.3969/j.issn.1000-0952.2018.11.002.
        [3][6]孙耀胜,瞿弋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21,(3):75-77.
        [4]李秋石,刘书臣,果蕊,等.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01-102.
        [5]潘营利.理科师范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0):15-19.
        [7][8]曹杏田,程跃文,梁志斌.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究
        [J].集美大学学报,2017,18(2):1-4,11.DOI:10.3969/j.issn.1671-6493.2017.0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