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融入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体系路径初探--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1期   作者:王峰1,徐冬爱2
[导读]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在大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视。
        王峰1,徐冬爱2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中国上海201411;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中国上海 201415
        摘要: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在大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视。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对其地位、内涵和操作做了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中高职贯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新劳动教育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了定位,其次分析了新劳动教育应避免的三个误区,进而提出了中高职贯通专业中新劳动教育的思路、做法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 “新劳动教育”的背景提出
        劳动造就文化,形成传统,成就人类,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就是因为它的“育人功能”。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由此,“新劳动教育”时代开启,各级各类学校均以此国发文件《意见》为契机,开启“新劳动教育”征程,依据国家政策,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
        传统的劳动教育,表现为家庭生活中的独立生活、学习中的实践与动手操作、社会中的公益性活动以及各种职业劳动等;而“新劳动教育”,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传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依据教育理论中“教劳结合”的思想引领,而新劳动教育,则在立足中华民族“耕读传家久”的传统传承基础之上,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二是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劳动教育,重在强调“三结合”,即劳动教育要与科技劳动相结合、要与创新劳动相结合、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制定科学的劳育大纲,编写切实可行的劳育教材,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拓展家务劳动、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技术性劳动和工艺劳动等劳育内容形式,并以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并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
        三 “新劳动教育”应剔除三个误区
        “新劳动教育”内容需要兼顾三种基本劳动教育内容,即自我服务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三方面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应剔除三个误区:在观念上“劳动教育≠副科”、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简单劳动”、在操作上“劳动教育≠专业实践”。
        1、在观念上“劳动教育≠副科”。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陶行知校长早就发现劳动与思考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多次提到劳动对人智力发展的作用,卢梭的《爱弥儿》遵从自然教育,更是用大量的篇幅阐释劳动教育对科学育人的重要性。
        近年来,“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力量”等片面教育评价观念的影响,导致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重智轻劳”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和边缘化。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中成为事实上的“小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短板。片面追求“智力”反倒离“智”越来越远。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英明决策,提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再次将劳动教育提到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
        2、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简单劳动”。
        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造成教育的浪费。该项工作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配合,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功能及意义进行解读,并通过必要的培训以转变劳动教育观,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配合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劳动教育技术、观念等得以巩固,避免劳动教育停留在课表中。
        3、在操作上“劳动教育≠专业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性劳动理论”指出:要用足够的知识、充实的智慧和精炼的才干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学者王绍梁认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已经从“劳动光荣”转向“劳动幸福”,即从“通过劳动成果从外部获得的一种赞誉”转向“从自身的劳动成果之中获得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肯定”。
        高职和中职教育在贯通培养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途径和多形式手段,设计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运用智慧的力量,实现“内在思”和“外在做”的统一,使得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幸福。


        四 “新劳动教育”在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体系中的思路
        就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中高职贯通专业教育中,开展“新劳动教育”,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有着自己的特色做法。
        该校是上海会展专业唯一贯通专业,历次考评均为优秀。
        该校会展专业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深入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文件相关要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让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了育人实效。
        其思路是:以中职校和高职校联合制定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为依托,让新劳动教育的开展贯穿中职三年、高职两年的贯通培养,中职阶段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习惯、掌握劳动方法,高职阶段提升劳动技能、引导学生传承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在主题课程、专业课程中创新劳动实践活动。
        四“新劳动教育”在会展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体系中的措施与做法
        (一)会展贯通专业人培方案:培养目标融入劳动元素、计入劳动学分。
        一是在人培方案中,对于会展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融入劳动元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在会展贯通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基础必修课”中,设立劳动教育课,共18学时,放在高职学段第九学期,可以结合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开展,其中实践课时16课时,要求每周不少于1课时,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二)会展贯通专业职业课程:中高职分段开展专业特色劳动课程
        在会展贯通专业“职业技术必修课”学习中,中高职分段分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办学实际,以实习实训课、专业课中的实训课部分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我校会展贯通专业中职学段,利用特色资源,开发开设西餐烹饪、机械手工、展览展示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我校会展贯通专业高职学段,一是依据上海会展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每学年设计“会展人活动周”,设置新型服务性劳动、科学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的内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体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创造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二是立足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节,以及五一、国庆等现代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普及。例如利用五一劳动节开展我是“最美劳动者”、寻找“最美劳动者”主题活动,布置体验和视频制作作业,并在课堂集体交流。从劳动节的历史回顾、意义入手,真切感受劳动人民的光荣,感受身边劳动者的不易,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会尊重与感恩。
        (三)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创新劳动课程
        一是依托“上海一大会址”等特有红色资源,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育,创新红色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研学实践。我校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开设了“创客空间”,由专任指导老师带领,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拓展学生兴趣,进行创意制造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利用学校地处上海奉贤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不定期地自主安排、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企业、社区等,以集体劳动为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基于社会公益性,开展志愿者劳动实践
        一是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主要包括二手物品爱心义卖、垃圾分类、义务植树“毕业林”、餐厅秩序维护志愿服务、洪庙敬老院志愿服务、办公室实务勤工助学活动等,重在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二是立足专业实践,深入中小学“小小工作坊”开设职业体验活动项目,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创意设计项目,传递劳动祝福与希望,丰富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五“新劳动教育”的机制保障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当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一是我校与贯通中职校联合出台相关规定,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现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劳动能力评价和劳动态度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作为是否由中职顺利升入高职的参考依据之一,使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需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为此,需要全社会和家庭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责任与义务上,给予密切的配合,形成配合、激励、督导、评价机制。比如地方农场和苗圃花圃提供场地与项目、比如公益慈善组织和地方民政机构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和项目、比如大中小学结合各自特点联合开展劳动教育项目等。
        总之,采用多元方式,促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促进育人模式的转换(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将劳动知识、劳动展示与技能比赛等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在参与中强化社会责任,最终达到劳力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03-20.
[2]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各学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N].《人民教育》2020-03-12.
[3]落实“五育并举”、提升育人功能——2019年全国高考试题评[N].中国教育报,2019-06-13(03).
[4]?见效快!走出劳动教育实践误区只需三招!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185774244
[5]劳动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青少年心理与教育2020-04-28
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6]王峰.职业技术核心课“价值引领,时政融入”课改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9)25-27.

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市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王峰(1970—),男,山西汾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硕士,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主任,研究方向为会展管理。E-mail:375007780@QQ.com。徐冬爱(1969—),女,山西临汾人,副教授,硕士,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公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会展旅游与酒店管理。E-mail:444623746@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