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静
苍南县灵溪第四中学 浙江温州 325800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内容、授课手段、资源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发生了改革,出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初中教师提出较多的要求。现阶段,新课改的推行力度逐渐加大,能够与新课程需求“同行”的初中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提出的多个新要求不能够适应,加上其能力、知识结构等与新课程无法同步而使之走入授课的困局。为此,初中教师应带着前瞻性思维,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能力范围来增强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将授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教师;适应性
教师是新课程的目标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初中教师的素质将决定课堂的风格与授课的成效,更会影响到实践的真实效果,故必须让初中教师寻找到影响新课程适应性的多个因素,继而有针对性地增强自身的适应性。那么,初中教师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多次实践将更深层的授课方式进行挖掘,让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也得到相应的转变,让全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体现,使教学的新方案极具可操性与可行性,保证授课的效果,将初中教师的适应性做到极大程度的增强。
一、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初中教师适应性的因素
(一)新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的内容重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够将知识与活动进行结合,给学生带来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在教材中融入了时代精神。部分初中教师基于以往“事实性知识”的老教材而无法适应,出现穿新鞋,但还在走老路的情况,忽视了点拨环节,新教学的功能未被有效释放。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变化
课程资源可以增强授课的成效,需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借助多元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重构。但部分初中教师在资源的开发中未重视后续的筛选,所以使资源缺少合理性,足见教师没有理解课程资源所具有的恰切性,导致适应性不足。
(三)授课目标的变化
课程的目标可谓新课程中的关键要素,指明了授课的新目标,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开始重视学生所应具的核心素养的强化。该变化下,教师虽已注重情感的融入,从三维角度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帮助,但部分初中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未及时改变,还伴有矛盾的情绪,成为适应性增强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标准的改变
在新形势下,课程的内容、评价和性质等均在改变,初中教师通过多元的培训已对新的课程标准做到了解,但在运用过程中却力不从心,不能及时适应带有弹性的标准。为此,部分初中教师受到以往硬性规定的影响而不能快速适应。
(五)学习评价的改变
传统的评价多是重视各阶段的考试成绩,却忽略了多元性的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开始由外部走向内部,部分教师需要将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使之一时无法适应,在授课时未有意识地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
二、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初中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措施
(一)完善常规技能
教材的有效挖掘、授课方案的设计等属于教师应具有的常规技能,在新课程的引导下应做到极大程度的完善。首先,重视教材的分析,应凭借高眼光走出教材,总结授课的成果并基于经验成为课堂的改革者。其次,秉承先进的理念对授课方法进行深究,依托多元、现代化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新颖的体验,同时注重教师间的切磋,将授课水平做到不断提升。最后,满足初中生的内在需求,让其在课堂中有愉快的体验而不再倦怠,故应对学习方法做好研究,使学生萌生主动性并找到学习的诀窍。
(二)重视反思环节
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初中教师应进行及时反思,将所遇问题进行收集并完成逐一的解决,不断审视授课成效,对教学观念与行为做到针对性的调整,寻找到不同的教学“灵感”,让“教”变“活”。与此同时,教师将反思视为教学的监督,使反思成为分析与解决各类问题的新型活动,继而形成反思的习惯,不断从中收获新的创意。
(三)强化科研能力
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对新课程的所有要求进行深入探究,做到边学边进行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将理论做到极大程度的升华,使教学模式呈现出新颖性,对教学方法和当中规律进行挖掘,让授课方案更加可行,更快地适应新课程,让教学与初中生的真实需求相契合。
(四)形成超前思维
初中教师应具有超前思维,不断汲取各学科的营养,以新课程为方向来夯实理论基础,让自身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心理学、文化知识等的学习,站在学科的前沿位置,使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和更新,对教学过程、结果进行透彻分析,使素养达到成熟的水平,增强适应性。
结束语
基于课程的改革,以往的授课手段已略显落后,老套的教育逐渐被淘汰被新的授课模式代替。初中教师应加大与学生间的互动,收集到学生在各阶段的真实需求,结合新课改提出的多个新要求来设计授课方案,同时对自身的授课能力和思路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寻找适合“教”与“学”的多元化授课手段,力求构建出“教”与“学”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得稳步地前行。在实践中,教师对授课中的弊端进行极大程度地避免,让课堂“活”起来,通过精心的预设让课堂实现自然的生成,依托教学的机制与魅力,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从多领域加快对新课程的适应速度。
参考文献:
[1]张静,李舒波.贵州省特岗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性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08):26-28.
[2]路忍忍."课程实施"--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适应性的实证[J].新校园(理论版),2016,(09):182-182.
[3]张燕,谢淑海.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成就、问题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4(0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