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稻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陈小东
[导读] 摘要: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分布范围广泛。
        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农业服务中心  四川南充  637100
        摘要: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分布范围广泛。通过对水稻种植进行分析发现水稻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瘟病发生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出于对水稻种植整体效益的考虑,必须研究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稻;施肥水平;稻瘟病;防治
        引言
        稻瘟病俗称火烧瘟,又名吊颈瘟、吊头瘟、磕头瘟、掐颈瘟、稻热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其分布极广,在我国东北半湿润早稻单季稻作带、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和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阴雨连绵的南方山地稻田发生最为普遍且受害较重,引起植株矮缩,茎杆弯曲,小穗不实,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
        一、病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危害,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在生产上一般穗颈瘟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前期的苗瘟发生较轻,叶瘟发生最为常见或普遍,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发现穗颈瘟以后,才引起稻农的重视,但抽穗开花后防治一般效果均不会太好。在水稻生产上,通常把三叶期以前发病叫苗瘟,三叶期以后叶片发病叫苗叶瘟。叶瘟是指大田水稻植株叶片发病,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更明显,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叶上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也有所不同,因而又区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叶枕瘟发生在叶鞘与叶片交界处,是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节瘟多发生在穗颈下一、二节上,穗瘟指水稻抽穗以后在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发生的稻瘟病。最新研究表明,稻瘟病除叶部、茎部、穗部侵染外,还可从根部进行系统侵染,引起地上部稻瘟病症状。
        二、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有效防治稻瘟病,必须要明白水稻稻瘟病的病因。一般来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具体防治中,要掌握每一个因素的具体影响并做好相关控制,从而才能较好地控制稻瘟病。从资料分析显示,引发稻瘟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气候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气候是引发稻瘟病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于病菌孢子形成和侵入的气温是24℃~28℃,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不发病或发病缓慢。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天气,水稻生长嫩弱,抗病性减弱,往往造成穗颈瘟流行。
        2.品种因素 
        从具体的实践研究来看,如果水稻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比较突出,那么其发生稻瘟病的概率会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到始穗期最易发病。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种选择与易患病的管理控制对稻瘟病的发生有突出的作用。
        2. 栽培管理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栽培管理对水稻瘟病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氮肥的施用量比较多,在水稻晚期施用氮肥会明显提升穗瘟的发病率。不仅是施肥,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供水的不合理也会引发稻瘟病。
        三、水稻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及防治
        1.选种 
        种子的抗病性越突出,其对抗稻瘟病的抗性就越好,为了达到防治稻瘟病的目的,在种植水稻时需要做好选种工作。①试种。将不同的种子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试种,记录其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②资料总结与分析。

主要总结和分析病虫害发生的资料,确定水稻具体发生的疾病种类、发病率以及疾病对其的影响结果。通过综合判断与分析,确定抗病性突出的种子品种,在水稻种植实践中,可以将抗病性突出的水稻品种作为首选品种。
        2.栽培管理 
        在稻瘟病的具体防治过程中,重视栽培管理也非常必要。就栽培管理的具体实施来看,主要强调两方面的工作。①施肥。施肥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科学施肥。资料显示,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更有利于病害发生,而且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所以在施肥过程中需要补施伯示麦磷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还能够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提升植株抗病效果。②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会使土温降低,造成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所以在水稻种植实践中需要强调科学灌溉,以此来防治稻瘟病。
        3.搞好预测预报
        利用水稻田自控启闭式孢子捕捉监测平台和省、市农业生产信息通报,掌握周边市、县稻瘟病发生动态,同时根据历年孢子萌发时期及其消长规律,在稻秧3~4叶期至移栽大田前3~5天查1次田,发现苗叶瘟轻发生,即稻株病斑5个以下时,指导稻农及时防治;于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查1次田,看稻株上部3片叶显现叶瘟轻发生,即叶片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且有叶瘟流行趋势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有效消灭中心病株;在水稻破口开始至腊熟初期止,每5天查1次田,发现穗瘟轻发生,即每穗损失5%以下或个别枝梗发病,且有流行态势时,及时督导、协调统防统治专业组织采用无人机喷药,控害保穗。
        4.稻瘟病的药物防治 
        从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稻瘟病的药物防治需要执行3个基本步骤。①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可施用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进行防治,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②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到全田,可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③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比较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进行科学用药。
        5.绿色水稻田稻瘟病的防治
        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5~2.5升拌种,进行种子消毒,兼防恶苗病;在水稻移栽前3~5天或苗叶瘟刚见零星病斑时,每100平方米苗床用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5.5~6毫升,对水后均匀喷洒;在水稻插秧成活后,每亩用24%烯丙苯噻唑颗粒剂830~1000克撒施,预防叶瘟。施药时保持水层3~5厘米,保水7天,其后正常管理;在水稻分蘖期、始穗期、齐穗期或稻瘟病发病前,每亩用6%低聚糖素水剂62~83毫升均匀喷雾,视病情和天气发展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3次;在稻株上部3片叶片病率达3%时,每亩可选用35%咪鲜•乙蒜素可溶液剂25~30毫升,或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45~58毫升,对水后均匀喷雾于水稻叶片,防治叶瘟。也可每亩用28%井冈•嘧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45~50升均匀喷雾,兼防纹枯病、稻曲病;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齐穗期,每亩用28%三环•嘧菌酯悬浮剂80~100毫升,或18%松铜•咪鲜胺乳油80~100毫升,对水喷雾,控害保穗。也可每亩用75%氟环•肟菌酯水分散粒剂9~12克均匀喷雾,兼防纹枯病。或每亩用30%丙环•咪鲜胺水乳剂60~80毫升喷雾,兼防稻曲病、纹枯病。
        结束语
        稻瘟病是威胁水稻种植效益的重要疾病,只有掌握该疾病的流行特点与引发要素,才能针对具体的发病要素进行控制,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所做的相关分析,可以为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玉江.探讨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5):199.
        [2]张绍彩.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24):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