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杰
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第二实验学校 25680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学校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和需要提高的重要课题。刚刚升到初中的学生,需要面对身心成长、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等问题,给他们的地理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挑战。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中小学地理衔接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地理;衔接教学
目前,受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小学与初中地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地理教学在小学与初中的过渡衔接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的地理老师如何解决这一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老师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让这些学生克服各种困难,顺利进入地理学习的最佳状态。
一 素质教育中的中小学地理衔接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小学教学相比,初中地理教材增加了深度,也拓宽了广度,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地理方式与小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方面,逐渐由具体的知觉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水平增强;在记忆方面,小学时期是采用多次复习和重复的机械记忆,到了初中则要运用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有意义的记忆。处于中小学衔接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认知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充分研究与探讨衔接的教学规律,这是老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与保证[1]。
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人生阶段,随着身体发育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生理等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认知规律也在悄悄地进行这改变。但如果要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繁琐,逐渐的适应并掌握学习技能和思维方法。初中地理老师只有针对学生的认知、身心、思维等方面的特点,才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地理课堂教学。
二 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身心发育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进与顺序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工作也需要有一定的阶段与顺序的特点。初中的地理课程中地理原理与规律、抽象概念会明显的增加,学生刚开始学习初中地理时都会觉得其中的知识多、难,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其一,让学生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方法要掌握,学习目的要明确。老师在各个部分教学时,从教材的绪论、章节的学习,再到每一堂课,都要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实施方法,让学生随时都知道怎么学、学什么[2]。在现有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时,要做到迅速改进。其二,老师要充分了解小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要与旧的知识相联系,多增加感性方面的认识,要从直观形象方面入手,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要尽量避免抽象或概括,也就是要照顾到学生现在的直观的认知能力。其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例如,观察演示、朗读课文、情景表演、观看感性材料等,让老师和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其四,老师要避免集中练习与冗长的讲解。要依据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规律与年龄特点,采取中间练习与分散讲解,不但能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或疲劳,还能把先前学习过的但没掌握以及遗忘的知识在通过之后的练习可以得到加强和充分掌握,这样就防止了倒摄干扰的出现。
三 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采取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都要迁就现在学生的水平。在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要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努力把这些都化为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让学生处于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收获到进步的学习状态,这样就能使其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与锻炼,其实这也就是超前发展理论的核心要旨[3]。
根据这样的理论,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多运用因果关系教学法,来启发学生使用现有的技能与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他们在进行直观观察现象时运用独立的思考总结,这样就挖掘与培养他们比较、分析、概括等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地球上的五带”知识点教学时,就可以联系小学旧的知识和对生活经验进行联系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探究其特点、成因和意义,这样能更好的掌握这一地理知识点。
在进行地图技能练习时,可以对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展有序识图的练习。就是根据地理事象的空间、时间、逻辑等顺序为主线,时空为基点,呈现地理事物的联系、分布、规律、成因等内容。通过初始阶段的模式相同的识图练习,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力依据教学内容里的逻辑顺序把相对应的地理图式展现在脑海之中,这就是更加概括、抽象、甚至是逆向、跳跃的思维过程,也属于心理地图建立的能力范畴。这样的识图能力能够较早的开展练习,让学生脑海里形成可感、可视、十分清晰的地图图形,就会让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4]。
此外,还可以运用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来发现学生的交往素质和品德素质。如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社会、自然、环境等地理现象;利用外出旅游的计划,互相介绍所看到的风物景色。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学生相互之间表达了观念、沟通了思想,锻炼了他们语言与交往的能力,这些都会让学生身心快速成长,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对中小学地理衔接策略进行探讨,为老师的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新的课程变化和要求,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得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梁秀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查指向探析——以地理学科为例[J].中国考试,2020,000(005):73-78
[2]韩姣姣,纪秋月,高欢,郭中领.地理核心素养统摄下的小学与初中地理衔接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8-19.
[3]刘为玲.初中地理教学同小学自然和社会课教学的衔接[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54-55.
[4]王纪娟.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J].数码设计(上),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