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黄竞伟
[导读] 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渊源与内涵的介绍,

        黄竞伟    
        福建省惠安黄塘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邮编 362101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渊源与内涵的介绍,阐述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与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从而促进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农村历史课堂教学的突破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组合作  科学构建  历史教学 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一味依靠老师的灌输来获得知识,通过题海的强化来掌握能力,存在被动性、非自主性,老师的辛苦讲授却换来学生的学习苦难。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善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具有紧迫性和必需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在第三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1]因此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追寻合作学习在农村的实践,实现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当下历史教学的突破方向。
        一、合作学习的渊源与内涵
        合作学习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合作能够促进个体自身素质的完善提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互教来获取知识”。 [2]
        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作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灌输的学习状态入手,“学会主动地学习,努力参与到知识的得出过程中去,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提高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3] 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小组学习平台,立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机组合,借助一定的合作方法实现学习效益、认知情感有效提升的教学策略体系。它具有:合作互助、多元互动、团体评价、同达目标,实现短时、高效、低耗、愉快的教学统一的独特优势,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
        在一些合作学习教学观摩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合而不作、活动有余、思维不足、耗时低效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合作学习小组没有科学构建,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合坐”非“合作”、 “放任”当“信任”等现象。
        合作小组的科学构建是教学活动实效开展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有效提升的根源。在构建中需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兴趣和心理等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具有“组间平衡,组内差异且能优势互补”的小组,小组内学生因知识、能力的差异性从而能做到取长补短、各有所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成员的多样化、合作化和组间的竞争化。


        三、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学校地处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学生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对学习缺少热情,且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针对以上情况,个人认为唯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才能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学科知识、掌握学科能力。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因学情设问,分层次教学。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历史)要求,立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认知且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有收获、合作有突破,在组间竞争中思维有拓展、学习有深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拓展性和实效性。
        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设计情景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商人,从长安出发到波斯湾,可交易的物品有哪些?走哪一条路线?你会面临那些困难?”因生施策、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由小组集体展示学习成果;即提高个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学科知识和运用学科能力,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合作促探究,竞争促成长。
        人人参与、成果共享、共同发展和良性竞争是合作学习的追求目标。通过设计分层学习任务来实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成果共享、集体展示、群体评价意味着不同组别间在相同学习任务中存在着竞争关系,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在复习《古代对外交往》专题时,因为知识容量多、时间跨度大,我:⑴让所有学生收集课本中有关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内容,在小组集中探讨并统一学习成果。实现人人参与、成果共享。⑵随机进行小组集中展示,未展示小组对展示小组找出问题,完善学习成果,实现共同发展。⑶针对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且未解决,老师介入引导和讲解突破。通过合作学习凸显了学生主体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让有效教学落实到细微处。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定位需明确,评价要科学。
        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学生主动拥抱知识,才能准确把握知识内涵,梳理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但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它又将成为一种盲目低效的学习劳动。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需要恰当的角色体现,明确而合理的角色定位有助于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即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甚至是推进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我就“评价隋炀帝历史功绩”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就提示他们评价人物、事件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加全面且深刻。
        同时,“科学合理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引发、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4]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必须改变以往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具体地说,这种评价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5],在评价过程中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因为小组合作要依靠学生的对学、群学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合作展示等方面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措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可操作、可量化、可比对、可追溯的评价,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具体直观的数据,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北京:国发[2001]21号,2001
2.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 杨宁《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