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庭军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九小学
【摘 要】当前,美术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当中所占比重较小,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再加上师资的匮乏,使得学校美术课程的开展受到一些限制。而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对学生将来的多元化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把情境教学的成功模式借鉴到美术教学当中,探讨其可行性,以求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从而真正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强调教学创新,小学美术课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之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往的教学目标往往过多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出的学生不会创新,只会墨守成规。社会价值观审美趋势的变化都呼吁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加之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各类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现状
我国最早在改革开放伊始,就从国外引入了情境教学的模式,在当时应试教育环境下,情境教学模式只是在语文学科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可运用的成熟体系。情境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一些环境来对书本中文字阐述比较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实物化的转换,并以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在此环境下,通过创设一系列轻松的氛围来进行现场教学,不仅学生更加乐于学,也促进教师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加符合学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
在小学美术中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是最适合不过的了,美术的教学素材很多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起学习文言文来说,美术的教学知识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且美术教学中注重的是采风,比如学生要画好一棵树,不可能凭空想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树木具有非常直观的视觉印象。因此,应用好情境教学,对小学美术学科来说非常重要。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保证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细节,同样只有设计好教学情境,才能够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完成这方面的情境创设工作,从而增强美术欣赏课的代入感。过去,美术欣赏课大都是围绕着课本并通过教师对于课本的讲解来完成的。虽说在完成讲解后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绘画练习,但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是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或美术作品理念后,即便他们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也很少会进行思考、探索。而且因为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与教师展开的互动频频出错、毫无重点,最终将会影响到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基于上述现状,教师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中的实践应用,进而为其搭建起高效率的学习平台。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不仅能够整合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资料,而且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小游戏来增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向日葵的照片,让他们能够明确向日葵的特点,之后再向学生展示《向日葵》这幅作品,他们便更容易了解到其中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作品中的情感。在完成上述环节后,笔者还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有关于梵·高成长故事的视频资料,帮助他们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建立起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平心而论,美术欣赏课既是在欣赏作品,又是在剖析画家的灵魂。教师需要以作品为媒介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但也应当跳出作品、去分析画家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最后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模仿创作”的环节,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将自己对于这幅作品的理解展现在纸上。
(二)通过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美术作品中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画家同样在通过自己手中的画面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仍以梵·高为例,虽说他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生活苦难,但依旧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在认真观察农民生活和劳作场景之后,他将农民吃土豆的样子描绘了出来,这才有了《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
再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淡淡的悲伤情绪。有传言说,画中的女子生活非常困难,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时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再回归到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同样这也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背后的生活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美术欣赏课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走出教师,在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间建立起固定的联系,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借助于视觉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阶段,教师若想要使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有针对性的利用视觉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需要用到情境教学法。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在面对名家的作品时会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这同样是令很多美术教师头痛的问题。因此要利用视觉刺激来打破这一僵局,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要营造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毕加索想要表达的悲愤情绪,因此教师就需要想方法将学生带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笔者曾尝试在教学中为其播放过《唐山大地震》的片段,让他们直观感受那个灾难的震撼以及个人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力感。之后学生在面对这幅作品时,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作品的灵魂。综上,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要尝试通过其他媒介来强化学生的视觉刺激,激发其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推进情境教学法在其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方面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过去所秉持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之后才能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起高效率的学习平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以上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珑沈薇.浅谈 VR 技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J].才智,2020(08):123.
[2]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