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社团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何珍珍
[导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何珍珍
        浦江县园区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2200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指出了生活元素和教育元素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认为生活中处处可见教育的元素,在教育中也处处可见生活的内容。在对学生讲解美术内容时,教师也应认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美术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以便在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出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步提升美术学科的教育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小学低段美术;的应用;创新;
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接触美术学习的初期阶段,是小学生感受七彩画笔的重要时期,更是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黄金时期。将生活化材料创新性的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小学生从美术课堂中找寻更多的欢乐和喜悦,也是让美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利用生活内容,完成有效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设计的导入形式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第一印象,如果导入是欢快的,那么学生也容易形成积极的印象,而如果导入是无趣的,那么学生则会形成消极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积极地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和事例设计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材,让美术课程更有趣
        目前小学课程中,手工制作运用较多的是折纸、卡纸、轻黏土等材料,材料比较单一,较少真正借助到生活中的生活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在我们教材中从一年级已经开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摸一摸》《画一画》中让学生感知松果、石头、玻璃、木头、棉花等材料,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材料进行感知,也可以请学生自己寻找感受身边的材料。要让学生在手工美术教程中真正利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材料,会让美术课程更有趣。例如,在小学美术中有关手工创作的课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教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旧报纸,小木板等材料,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美术制作;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制作手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真正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喜悦之情。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准备自己能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综合材料。相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对于生活材料的找寻可能有更大的范围,这也是让学生充分运用到更多的生活材料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找寻和使用综合材料越多,之后在课堂上的创作也会更精彩。同时,这样全程让学生找寻并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布置生活作业,强化运用意识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将教学的空间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期望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掌握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元素进行整合。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资本,只让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美术知识,没有给学生创造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机会。所以,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运用生活材料发挥学生的自创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重要时期,就现今的部分学校仍采取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对于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对美的认识以及想象能力,长此下去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造灵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美术课堂的时间,运用生活材料让学生自我创作,发挥学生的自创精神。例如,在生活材料使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更放松的环境。比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改变一下我们的课程地点,我们去操场上美术课怎么样呢?”,教师适当的开放课堂变换地点,也是让学生变换一下学习的心情。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操场是不是有丰富多彩的事物呢?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事物大家是否感到开心快乐呢?对,没错,我们美术的创作要保持开心的心情,这样创作出来的画才会更有意义”,教师以这样温柔的语言让学生在创作前得到更好的放松,也让学生得到一丝温暖。之后教师可向同学提供一些色彩多样的旧布或衣服,也可让学生找寻更多周围能够使用的东西,让学生以操场为画板,各自用这些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上美术课的心情得以放松,更快地进入创作课堂。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使用废弃材料,培养综合素养
        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不仅影响城市的绿化,还会加重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制约社会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德育品质教育。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废弃材料进行二次利用,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变垃圾为宝》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废弃材料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下,教师先让学生回收废旧物品,做好课堂准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围绕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思考,探索如何进行旧物改造,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基于所教内容,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废物利用等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材料在美术教学上的创新应用需要有方法的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发挥生活材料的价值,也让美术课堂更有趣。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运用生活材料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放松的进行自我创作。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团队的集体作用下运用生活材料更好的展现共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明霞.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社团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余志洋.美从生活中来——生活化材料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长江丛刊,2018(32):29.
[3]张令令.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