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分组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孙惠斌
[导读] 高考改革必将引起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

        孙惠斌
        湖北孝感一中
        摘要:高考改革必将引起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当建立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求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考改革;背景;方案;效果;反思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改革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至2020年,已有6省市开启新高考模式。湖北作为第三批试点省份,也将在2021年夏季开启全新高考模式。尽管备考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太明确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备考工作,但是既然高考模式在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寻求改进,以便适应全新高考的需求。鉴于此,在2021届高三学年上半年,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不算创新的尝试,现将实施过程与效果反馈给广大教学工作者,以便共同探讨。
        尝试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
        实施方案:
1.分组:
全班46名学生,根据学生性别比例,成绩差异,性格类型,个人特长等诸多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组内设置小组长,发言员,记录员,检查员,各种角色由各小组学生自行讨论后确定人选。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形式多样,可以采取自由发言,轮流发言,一帮一发言等,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杜绝上课分神,甚至打瞌睡现象。但是要明确讨论内容,不能不着边际。讨论后每个小组要有最终结论,由组长或者发言员陈述。
3.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要做到“形散神聚”,参与度要高,讨论要热烈,秩序要井然。通过小组学习,要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4. 评价:
以引导和鼓励为主,评价机制要制度化,确保公平公正,同时也要人文化,有血有肉,做到人人有机会获得褒奖。
5. 奖惩:
评价的结果应当有总结。每个小组表现肯定会有优劣之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评比,也可以突出个人的优秀,总体侧重奖励。奖励项目也可以在学生群体征集,要切合实际,还要能抓住学生心理,奖励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效果反馈: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行,每周进行了小结,通报了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并在期中考试后进行了阶段总结。从总体效果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没有达到预期。


反思:这项尝试只是个人行为,并未在备课组形成统一意见,也未争取到学校和年级的足够支持。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科内复习进度不一致,经常为了统一教学进度压缩学生课堂讨论时间。
2.小组成员位置无法按照设想固定,学生因其他课堂授课需求与生物课堂不一样,不愿意频繁交换座位。
3.课堂之外的小组成员间交流活动基本没有时间完成。
4.部分小组成员冷眼看世界,甚至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凡此种种,让这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在试行后期基本名存实亡。倘若各学科协调好,共同实施这种分组教学,相对而言,单科阻力就会更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就会被放大,效果相信也会更好。另外,如果能够小范围实行走班教学,如将学生的生物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将更有利于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奖励的兑现很关键。笔者在学生紧张学习的空余给受表彰的十名学生送上温暖的早餐,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可见,合适的奖励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依然强大。
        尝试二:学生师徒结对
        实施方案:
1、结合期中考试和平时成绩,让生物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在班级范围内寻找师傅,形成“帮扶对”。
2、明确师徒各自职责与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并向老师反馈,接受老师及其他学生监督。
3、每周一对上一周学习情况对师徒各自进行考核与评价,及时小结。
4、以月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总结,确定“出师”名单和下一期“拜师”名单,并对“出师”者进行表彰。
效果反馈:两个月的试行,共进行两期师徒结对活动。总体看来,因为涉及面只包含一半学生,整体反响比较平淡,达到“出师”标准的学生不是很多。短期看,也基本符合预期。
反思:这项尝试是因为之前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为帮助部分基础不够牢固的学生提高成绩而进行的,实施过程主要存在遇到以下问题:
1.结对师徒匹配不理想。学生虽然是自行结对,但部分学生思想包袱过重,不能正确看待师徒关系。
2.以月考成绩为主要衡量依据并不一定客观。月考成绩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真实反应阶段学习效果,尤其是高三高考复习备考,参考重点可以向阶段检测倾斜。
3.师徒各自履行职责不够理想。多数学生在请教与被请教问题上存在顾虑,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导致课下指导效果不够好。
        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基础薄弱的同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分层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倘若坚持抓下去,效果应该会逐渐体现。
结语:教学过程由许多环节构成,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摸索、尝试、创新,并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甚至开展深入的交流探讨,这对于我们践行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种促进。希望笔者的体会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