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美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实验中学 31203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越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想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能够参与教学任务甚至是引导教学的进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一些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初中科学课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科学;自主思学;有效策略
前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引导,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有参与学习科学的热情。而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思考,能够在教师提供的机会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相关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引导学生自主思学的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层层深入进行学习
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喜爱,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由于没有准确地应用课堂提问的优势,教师并没有收获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考意识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教师想要改变这一问题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层层深入的提问当中逐步理解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紧迫感的驱使下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授《熔化与凝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将自己的问题设计得具有层次感,让学生能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逐渐深入思考,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够有较大的难度,让学生在难度的压力之下尝试解题,这会挫败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是不利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每一位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解决或者能够有解决方向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抓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较为饱满的状态进行自主思考,尝试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周围温度为0℃的情况下,将0°的冰放入0°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怎样的变化?A.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B.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C.冰和水都没有什么变化 D.无法判断。”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凝固条件和熔化条件的基本概念,就能够轻松地解答这个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另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在周围温度为0℃的情况下,将-10°的冰放入0°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怎样的变化?A.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B.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C.冰和水都没有什么变化 D.无法判断。”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之上有一定的延伸,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内容才能够做出解答。学生在回答完以上两个问题之后便能够充分理解《熔化与凝固》这一课时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合理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达到让学生产生疑问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探究这一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得出一样的结论,重在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重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开放性问题带来的精神享受,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广泛性上还是从教学的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学生参与的热情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勇敢质疑的意识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常常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而这些疑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较大的价值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探索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勇敢质疑的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教师可以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构建的例子向学生讲述现在的结论都是前人通过自己的质疑精神,在一次次的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中完成的,前人因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才有了现在的累累硕果。所以,这些例子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培养自己质疑的勇气,敢于在独立思考之后对权威发起挑战。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通过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权威不一定是正确的”这一观点,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己质疑的精神。
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轻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在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将钟罩中的空气抽尽,让钟罩中的声音无法传出验证“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如果有学生提出自己能够听到声音,那么教师就需要重新演示一遍这个实验,让这位提出质疑的学生坐到第一排验证实验结论。在重复这一实验之后,第一排的学生还是能听到钟罩中的声音,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钟罩内的真空环境不能够阻碍声音的传播?”由于学生发现了同教材中的结论不一样的现象,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权威的结论的漏洞。在学生自主思考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声音是从底座中传出的,所以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我还发现固体能够传声。”学生通过自己的质疑不但加深了对于“真空不能传声”的理解,还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得出了“固体可以传声”的结论。由于探究结论的未知和探究过程的不易,学生能够牢固地记住本次实验,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资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一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激发自己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科学实验。
在验证“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较好地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交由学生进行解决,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实验装置的缺陷,思考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的形式,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想法。分组能够让他们能够有表达自己的平台,同时能够听到其他人对于自己的想法的评价,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及时的修正,同时,同组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学生能够以其他学生的想法作为基点,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完善,让小组的成果更为有效。当然,这也能够激发那些没有太多想法的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氛围当中,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鞭策自己进行思考,让自己能够有同他人进行分享的观点,这对于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一定的帮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一定能够得到多种多样的结论,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行之有效,他们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失败了,他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对于他们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总结:
总而言之,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爱上科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导教学的进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建生.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60.
[2]陈沪霞.刍议初中科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