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下的线上学习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张小美
[导读]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特殊时期线上教学,

        张小美  
        樟树实验学校
        摘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发展,注重一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线上学习        爱国教育   自学能力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务工作者在战场一线守护生命,我们宅在家里防疫情守护生命。疫情当前,正是寒假,面对疫情高峰期,教育部采取“线上学习”的方式延长假期。我们贯彻上级精神,有效进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学习。
         今年恰好我教小学一年级,一开始的线上学习,我就在担心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他们太小,尤其是在家长们的层层宠溺下,更是“小”。一年级入学半个学期,刚刚养成的一点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担心孩子们不仅会把上学期各种起步的良好行为习惯消失殆尽,更加恶劣的还会滋生一些不良习气。但同时又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参与学习对孩子成长也未必是件坏事。
        于是我决定利用疫情这一契机,在线上学习这段时间里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利用线上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能有人觉得一年级孩子谈自学能力,似乎太遥远了,我不赞同。自学是一个内含很丰富的词汇,不同学段,老师把握好学习的尺度,给出不同的学习任务,逐步循序渐进,孩子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培养,乃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确定了线上学习的教学目标,着手搭建好家庭这一桥梁,我首先从家长工作入手,因为线上学习在家里,家长没有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孩子就会不适应,甚至养成借机玩游戏的的坏毛病,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家长们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就根据国情和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教材编排等因素,有条不紊地落实两个目标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目标,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第一、搜集春节期间国家领导人到湖北巡视督查的资料;各省市医务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支援河北的资料;年迈的“钟南山教授”奔赴武汉的事例;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工作的文字图片来感受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和谐美好的感人事例、画面,达到心灵的洗礼。
        第二、联系身边生活,从自己、家人以及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人活动,大家都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怎样做的?在亲身经历中陶冶情操接受教育。
        第三、通过对比感受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康与自己密切相关,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念,长大报效祖国。收集中国政府采取的防疫政策和新冠肺炎病例的各种数据,其他国家对新冠肺炎采取的办法,广大民众的治疗,病例数据中进行对比,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幸福,因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骄傲自豪。
         “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目标。开课前,我不断地在群里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让他们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养成,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每天上传孩子动态视频、作业等等;在点点滴滴中及时和家长孩子沟通,在沟通中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提醒他们针对孩子特点有效监督。家长们从每天的全程陪同学习,到半陪同,乃至复工后的完全让孩子自己听课学习。线上学习一路走来,家长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感叹当老师不容易,我一个孩子都教得这样费劲,你们老师更不容易。走到最后能自主自觉进行线上学习的孩子,他们就在适应中成长强大。
        其次是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课前我都会给每课出好预习作业,重点是预习每课生字。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习生字的方法——“加、减、换、变、编”来分析汉字的音、形、义。最明显的是孩子们猜字谜,编字谜的能力到现在为止都上升到一个高度。孩子能编写字谜,说明这个汉字在孩子脑袋中得到了内化,家长反映听写效果明显提高。
        第三、预习中还要读课文,针对课文让孩子动动脑袋,思考一些问题。孩子在不断地训练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到现在一年级孩子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效果得到提高。
        第四、根据教材特点,孩子健康成长适当让孩子动手操作,制作手操报,做家务活,动手绘画再编故事,在孩子动脑动手过程中先说话再写写。
        两个学习目标既独立又融为一体。三个月的线上学习,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收获甚多,“线上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成就了不少孩子。他们学会了静静地思考,学会了做事专注,学会了动手制作,学会了做家务活……机遇给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在机遇面前把握机遇,适应环境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充分挖掘机遇中适合孩子发展的有利因素,化劣势为优势,孩子们的成长就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