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之源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韦颖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部门对教学方法

        韦颖
        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315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部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有很多当下兴起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们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着规范、积极的重要作用。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生活的源泉,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能够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氛围保持活跃沸腾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全身心投入于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有效路径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运用性非常强大,所学的知识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足以帮助学生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基础。但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依然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按照书本内容、教学大纲一板一眼地进行传授,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阻碍,缺乏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平台,所学知识难以得到灵活运用。因此,作为初中道法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和新鲜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以多层面、多维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生活化教学,从字面角度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围绕实际生活来完成教学计划。其具体含义指的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一大平台,教师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编排,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更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在生活细节上、生活指导上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地巩固,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身才华,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双方的感情,构建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教材要认真钻研,丰富教材内容、活用教材、优化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喜悦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完善课堂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叛逆期,青春期的学生无论对家长还是教师来说都是一大难题,这个时期的学生性格叛逆、自我独立、不服软、不好管。但是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强烈的新鲜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丰富、多样,告别以往一成不变的老套模式,采用全新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学生能够眼前一亮,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就要求在课前导入环节下一定的功夫,以独特的方式调取学生的好奇心,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自然衔接,让学生深陷其中。新课程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前导入环节难以提起重视,常常会一笔带过,表达的言语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们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反感的心理情绪,导致课堂氛围无趣枯燥,呈现出昏昏欲睡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事件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人教版中《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节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懂得交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如何建立新的友谊,真正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各抒己见,有部分学生对友谊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尝试早恋,走进友谊的误区,所以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友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了解真正的友谊。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应该会采用多媒体设备以故事的形式播放学生观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广为人传,让学生进行学习观看。但是,为了能够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素材,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发生的感人事件采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再给自己的这段回忆搭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给自己和其他学生带来很多的感触。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产生浓烈地交流沟通,在讲授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氛围在学生们的探讨下变得生龙活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融入生活角色扮演,获得真实体验感
        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受应试思想的束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过于单一、保守,已经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节奏,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经常上演“独角戏”,一个人在台上“自问自答”,下面的学生一言不发,课堂效果始终沉闷不堪。因此,教师要及时改善这一教学现状,通过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生活戏剧教学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之中。教师需要围绕课本内容,结合真人真事让学生自我创造,完成生活化角色扮演,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所以采用角色扮演是演绎生活情境是最佳之选,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中学习不到的,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说出各自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理解不同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和意义是有不同之处的,深知生命的意义是源自于对生活的付出。学生讲述完毕后,师生共同从这些讲述的事件中选择一个大家认为最好、最能打动人心的进行剧本编写,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我邀请一名学生坐在地上扮演生病的路人,而后让另外几名学生从他身边冷漠地走过。情境活动结束后,我让扮演生病路人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我看到周围走过的人都没有理我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无助,我很渴望有人能问我一句‘你怎么了?需要帮助吗?’,可惜并没有。”我从他的眼中看到绝望和悲伤。而后,我又问了扮演过路人的学生,他们说:“我特别想帮他,但迫于游戏规则,我并没有。”而后,我让学生变换角色再次进行了这个活动,这样可让学生有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此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他们说:“以后我一定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我体验过那种无助感,我不想让别人有这种感觉。”由此可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可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在无形中养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主要形式,符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更有新意,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和性格特点,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创设多元化生活情境,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喜悦感,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汪晶晶.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1(06):49-50.
        [2]马德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04):114-115.
        [3]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1(10):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