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 邮政编码 322000
【内筒摘要】 孩子们通过“群文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多篇优美的文本,这些文本或议题相同,或表达方式相同,或情感抒发相同,可以让孩子们在多文本中去发现、探究,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言语锻炼。教师深入文本内部,在群文阅读视域下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语用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八次提及“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之说。这就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表达,让群文阅读指向语用。
语用性群文阅读,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一组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使其了解这一类文章的表达特点,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写法,并能选取某一两个特点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人文素养。
语用性群文阅读的实施路径有哪些呢?
一、探索语用性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1.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
因为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合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是“父母之爱”,课文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习得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阅读策略,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迁移写作。这样就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课
一般以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课内一篇精度读,学得细一点,深一点。课外多篇则选择与它有共同点的文章,可以是文章结构有共同点,如《去年的树》这则童话,结构上是三段体反复结构,我们就选用《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犟龟》、《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这几篇反复结构童话,学生在阅读之后,很快就能学会三段体创写童话的秘诀。
3.整本书的群书阅读课
我们可以开展群书阅读的指导。低段阅读以绘本为主,中高段以儿童文学作家的书为主。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 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就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深入感受人与动物、 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二、采用行之有效的语用性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精心组文,为语用训练铺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但要想把群文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根据议题选择好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一般要选取名家的经典文本组成群文,让学生享受其精神大餐,吸收其文学精华,学习其绝妙艺术,借鉴其高超手段,从而掌握构段谋篇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技巧,语言运用的规律。
(2)选文要有重点。精心组合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不管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定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获就不会很大。
(3)选文的可操作性。选择的群文教材要尽量贴合学生生活,如果一篇课文的表达特色再明显,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时还达不到,还找不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即使这种方法再“高大上”,我们也要勇于割舍,不学也罢。
2.依据文本特色,挖掘语用结合点
(1)关注句式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习生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就逐步学习运用常用的句式。句式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段落的组成起到了“主轴”的作用,那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这里就可以成为语用训练点。
(2)关注描写方法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阅读教学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这种整体教学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到文章的描写,以及语言风格。因为作者的国籍、经历、喜好、所处环境等因素都会体现在字里行间。
(3)关注文本体裁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穿插其他文体的阅读。那么对于这类文体,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考虑一下渗透文体意识。
三、语用性群文阅读实施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语用性群文阅读是一种较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供借鉴较少,实施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的阅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能敏锐地挖掘课内之间、内外之间的可整合因素,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用”,给“群文”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但如何“落”,过程还需要再细化、深化,这样才能真正助力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