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小学 430056
摘要:“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新课程下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比其它课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价值。小学学校德育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融入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的策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渗透
正文:
一、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展研究过程更要循序渐进,我们前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方法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要从分析各种德育途径入手:
1.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但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行为引导占主体,这种教育思想和实际操作上的差异以及最终德育实效的差异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这种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
2.其他课程教学
在文化课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就是把我们所教的各个具体学科,在进行这些具体学科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关键在于找好德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且要注意适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失去学科教育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一天中又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他们时刻受到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但又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主要力量集中在硬件建设上,过于重视口号标语,过滥的编排布局,既缺乏整体协调,形式也呆板单一,而软件方面的建设和德育的实效性则有待质疑。
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1.寓德育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德育教育的重点,这使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和德育体系具有了鲜活的表现和新的起点,二者也获得了新的契合点。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来看,其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开放生成的活动内容、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为德育的有机切入提供可能。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范畴来看,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领域或手段。
2.新时期德育工作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有许多吻合之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将德育这一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相整合的大胆尝试,更是推进新课程实施进程的重要手段。在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来凸显德育的自主性,依靠活动内容的滚动生成提高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挖掘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各类资源,增强德育内容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由此,学校德育定会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三、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立足学生实际,确定一个理念
即“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发展理念。德育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成熟起来,有追求不盲从,有理想不脱离实际,在思想上上进,生活中自律,倡导做一个守信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价值。
2.切合时代要求,抓住两个突破口
即课改和自主管理这两个突破口。新课程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理念,以“尊重学生、与人为本”为核心思想,为我们探究新时期德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引导我们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恰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研究工作实际,做好三个结合
即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理论研究结合,德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与家庭教育结合。在抓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更应该改变德育因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而导致的学生思想、学习与行为习惯管理相互脱节,过分研究单个事、点的解决和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从而使德育研究走入规范化、科学化。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干”的总体思路,探究在自主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等,使德育工作有规律可循。
4.走进生活,关注管理中的四个细节
即生活中教育细节,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管理细节,课堂细节。德育决不等同于理论和空洞说教,事实上生活处处皆德育。一方面是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或调整时,要研究生活中的蕴藏丰富德育内容的细节。将严格、规范管理与人文关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春风化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行为养成等美德教育.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最终实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以期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慎独”等道德学家描绘和追求的最佳德育境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