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小学高年级养成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黄素
[导读] 基于养成教育视角下,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黄素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广东深圳,510000)


        摘要:基于养成教育视角下,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本文对劳动教育和高年级养成教育进行全面渗透的价值和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指导高年级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小学高年级
        
        引言
        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根源在于学生内心,而劳动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只有将劳动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养成教育中进行全面渗透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通过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高年级养成教育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对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极大帮助,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改善。
        一、养成教育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的价值
        高年级养成教育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使得养成教育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德智体美劳多学科教育一起培养才能养成,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健康生活
        现在的高年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劳动磨练,与他人和集体相处合作的机会比较少。正是由于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时间比较少,导致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差,缺乏耐错能力,极易出现交往障碍,而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的这些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二)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理解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应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通过在高年级养成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由于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都和生活有密切关系,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产物,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
        (三)在劳动教育中懂得“责任担当”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尊自律、文明礼貌和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对于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中可以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环卫工作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要注意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养成教育中全面渗透的策略
        (一)聚焦养成教育,改善高年级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等要素,其中劳动态度指的是人们对劳动的心理倾向,具体来说表现为是否有主动参与劳动的欲望,是喜欢劳动还是拒绝劳动;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劳动习惯是指个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经过反复锻炼过程中内化为个体从事劳动的自发性行为,是基于劳动态度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行为。关于高年级学生发展养成教育实践中将实践创新作为高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对学生劳动意识的训练就是主要素养之一。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如当下许多小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虽然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惩罚,但是时间一长还会再犯,因为他们的没有在意识上进行改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大扫除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形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是引导小学生、家长、教师展开行动的内在催化剂。当代小学生对劳动认识的片面和劳动能力的欠缺很大程度上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的。为此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就需要先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阶段就开始为其树立劳动观念是必要的,正确劳动观的树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为此学校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上下功夫,比如学校可以借助班会、集体活动等机会来向小学生传达劳动的意义。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切实参与劳动,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深刻体会劳动最光荣的内涵。社会上则需要多多传播和发扬祖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小学生将这些优秀文化内化成自己的。
        (三)细化劳动教育目标以增强其指导意义
        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将我国出台的劳动教育目标为最终的指导方针,这是大方向,它是适用于整个学生阶段的。为此,针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学校要做到细化目标,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小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制定个性化更匹配的目标,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为学生和家长树立劳动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目标而开展学生入学劳动培训,让小学生去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新生家长召开新生入学班会,给学生家长传播劳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家长去辅助学校完成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随着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断加深、年龄不断增长,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结合细化后的劳动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制定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学校需要对劳动课程老师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从课前如何设计课程、课中引导学生效果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评价等全方位评价老师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老师讲授劳动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对教师的授课形式、授课成效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以督促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还需要对劳动教育课程效果设立特色考察标准,从当前唯分数论的环境中脱离出去,设定劳动教育考核手册,将学生在劳动课堂上及课后等的表现都记录在册,并将该考核手册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硬性考核指标的建立可以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最后需要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注意对教育时间进行最低限定,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强化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及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有更全面把握,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改善。
        (四)提供劳动教育的软硬件保障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齐全的劳动教育设施的配备,劳动教育切忌局限在教室中,切忌沉浸在理论教学中,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需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比如构建专门的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劳动教育成果好坏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确保学生获得专业的劳动教育引导。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中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养成教育实践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能力,从小培养学生勤劳、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还能让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得到均衡发展,这对小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助推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91-94.
[2]张华.论养成教育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7-19.
[3]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养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22-6.
[4]章振乐.正新立德劳动树人[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