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英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福田小学 516166
摘 要: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其以后各科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出发,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然后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
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意义
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鼓励其将自己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学完之后依然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这时,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朗读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熟悉课文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眼睛、嘴巴、耳朵、心灵、手的同时运用,如借助眼睛全神贯注地阅览课文内容;借助嘴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耳朵清晰地感知自己朗读的课文是否符合情感标准;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将自身情感注入课文文本情境中;而手握课本的姿势则体现正确的朗读姿态,是情感表达的外在体现。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完成语文课文的朗读。朗读也是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态度的引导和规范至关重要。
二、朗读指导的方法策略
(一)明确朗读的具体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时“心中无标”,经常会提出“读、再读、再读一遍”这样的无理要求。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和尚念经”“读思分离”的现象。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读书有目的、读书有层次、读书有思考”。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再读课文,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读出课文的停顿节奏,流利朗读课文;品读课文,重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义,读出课文的画面、意境、情趣,有感情朗读课文。有了总体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的特性,设计分类分层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学生过好朗读关。
(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生成,而是久久为功。在课堂上,教师要审时度势,坚持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1)用范读为学生朗读指路。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美术、音乐教育,老师的示范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指导形式。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更有指路的作用。
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段话,学生朗读时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语调过高的现象。教师要通过低沉、缓慢的语调范读全段,特别是“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这句话要反复范读,把毛主席悲痛、怀念的情感表现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2)用情境为学生营造朗读氛围。语言描绘的情景毕竟是抽象的,学生体验有难度。在教学时,用创设情境方法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与课文描绘相同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获得情感体验,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乡下人家》一文时,我采用图片、影像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平时拍摄的农村景色照片制成课件,播放给学生欣赏,将学生的视觉带到广阔的乡野之间,感受乡村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乡村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对乡村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中所描写的各个场景学生基本都能读出意境,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
(3)用“练点”帮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题材多样,每篇课文各具特色,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案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在读通全文的前提下,精挑细选精彩段落或语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练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如教学《军神》一文时,我抓住“病人微微一笑,说……”“病人一声不吭……”等语段,指导学生先体会刘伯承的内心,感受他坚强的意志,再学习有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练点”的练习,让学生懂得要读出感情,先要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感情。在选择“练点”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内容,采用领读、分角色读、合作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三)巧用评价机制
在朗读指导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但是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做到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得赏识鼓励之后,心情愉悦,行为力会不断加强。在朗读指导教学中,有些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可是有些老师对他们的表现视而不见,没有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鼓励,错过了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时机。实际上,在教学中,能及时抓住学生的“亮点”进行适时欣赏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学生流利朗读课文时,对读得正确、节奏感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指出他们不但读音正确,而且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但被表扬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且其他学生也知道该如何朗读课文。
三、结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务必结合学生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研发更多的朗读课堂教学新形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79.
[2]陈少虾.浅谈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几点看法[J].考试与评价,2013(08):86.
[3]邱小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c}.zozo:31}一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