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淑红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322215
【摘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本文着重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搭建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方面来阐述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关键词】诗词 自主性 教学 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它们是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形式下,不管学生接不接受,教师都只能强制性的灌输知识,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量为主,现代教育是以质为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改变观念,消除应试教育对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2.不要着重文字翻译,无视了古诗词的文学鉴赏。
二、搭建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中能发挥主动性,自觉地乐于、勇于、勤于去进行各项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地去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2.重视调控学生的内外结合。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能力要得到锻炼,学生就必须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任何一种学习和兴趣都离不开良好的读书环境,只有处在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受感染、受驱动。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例如,在后面的黑板留一块小地方,让学生准备一首诗,每天早上轮流抄在黑板上,在课前5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更应大力表扬。这样,在学生与古诗的“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可以建议让他们自己看一些有关古诗的作品,例如《唐诗三百首》,并适时给学生一些有关古诗的背景、语感、字义等,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发对诗歌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诗歌的目的。
四、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语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挖掘出深意是教师的责任。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言志,歌咏情”,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词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在诗歌教学中,联系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灵的驿动和真情的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情感的融入,课堂也将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若没有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哪来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忧愤郁悒?杜甫若没有身处乱世的穷困潦倒,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哪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再如,同样是写江上独钓的,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后,将之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相比较,前者那寂寥空廓的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贬谪永州期间所处环境的严酷孤独和内心的坚强独立、不屈不挠;后者也有一些孤独的味道,但它是题画诗,表达了诗人消遣,悠闲自得的情感。通过联系比较,使学生自觉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丰富文学积累,获得文化熏陶和审美享受。
总之,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汲取古文化的精华,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巨人肩上,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将古诗文的学习融入少年儿童五彩的生活,当他们在古诗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让诗路花语装点他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万丽华、宋彦君,《让儿童的情思在诗歌中飞扬》,辽宁教育,2004.
【2】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出版社,1999.8.
【3】蔡亚,《古诗文诵读谨防拔苗助长》,小学语文教学,2008.12.
【4】施茂枝,《低学段古诗教学要不要疏通词句》,小学语文教学,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