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实践:活动中落实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富敏霞
[导读] 别让“劳动”成为口号:亲身实践,通过参观寻访

        富敏霞    
        杭州钱塘新区前进小学   311228
        内容摘要: 别让“劳动”成为口号:亲身实践,通过参观寻访,劳动意识生根发芽;调查分析,劳动意识茁壮成长;亲身实践,劳动意识根深蒂固这三方面引导学生经历各种亲身实践,发现劳动的丰厚价值,体验劳动的具体操作,从而养成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执行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    亲身实践     劳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可现如今,社会各方面将重点关注在学生的智育上,劳动教育面临着不受重视的窘境。劳动教育的缺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个性发展不均衡,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甚至影响一生。今年三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可见,劳动教育至关重要,而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一个个有力的举措。因此,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平台,应该依托实践活动,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融于日常的班级德育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来践行劳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基于劳动教育的现状,我们依托亲身实践,在活动中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主要策略如下:
        一、参观寻访中,学生的劳动意识生根发芽
        教师单一地言传,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枯燥乏味,学生未必听得进,听得进也未必乐于接受。班级德育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力图让劳动教育以一种更有意思、更有亲和力的方式与学生相遇。
        (一)观劳作场面,感受劳动艰辛
        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利用双休日,在热心家委带领下,学生参观了学校周边的农业承包地。在过程中了解了当时农民的劳作流程,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他们意识到:正是许许多多劳动者辛勤劳动,才有我们的吃穿住行。因为都是农村孩子,很多孩子的家长也都从事着这样的劳动,所以孩子们对他们的辛苦体会更深刻了。
        (二)访劳动模范,收获劳动趣事
        孩子们还寻访了街道评选的最美劳动模范。他们意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少不了任何职业,把劳动当做一件开心的事去完成,自己也会收获同等的幸福。
        二、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劳动意识茁壮成长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他们在接受了一项知识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性的再强化,那么这些所得的知识成不了一种潜在的意识。
        (一)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劳动意识弱的原因
        学生在本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促使学生在探寻学生劳动意识弱的根源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劳动教育行为的一种反思。在学校支持下,学生通过发放问卷与整理分析,找到了答案。
        (二)宣传引路,加快学生劳动意识增长速度
        借助调查结果顺势推舟,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办法,即展开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行动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促使学生的劳动意识茁壮成长。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自主制作了宣传单,并分发到其他班级,带出校园,将他们带给了家长,带动身边每个人来进行劳动教育。同时,为了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活动的实效性,经学校同意,还开展了“文明用餐,珍惜粮食”活动,提出倡议,先从珍惜劳动成果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亲身实践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根深蒂固
        学生在班级里进行反馈交流,聚集大家的智慧所得,试图将此次劳动教育活动整理成一个完善的班级劳动教育德育体系,促使学生不仅要做劳动教育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更要做劳动教育的践行者。
        (一)依托主题活动,落实劳动行为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认识过程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探索与社会交流相结合的过程,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形成、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依托各类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后能自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落实劳动行为。
        1.借班队教育,制定班级制度
        班队课是班主任进行专项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班队课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集体活动。在《别让“劳动”成为口号》主题班队活动中,学生各抒已见,制定相应的策略,约定人人都要践行劳动教育。为了更有效地践行劳动,还制定了《班级劳动公约》,利用每天晨读和午间歌时间,人人背诵,牢记心间,按约履行,将劳动教育真正地融入班级的日常。为了督促人人严格执行,孩子们还制定了《班级劳动奖罚制度》。有了约束,学生才会更有意识地付诸行动。奖罚制度说明了具体的劳动实施要求,根据学生的劳动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分或者减分,并配备了每周监督人员,轮流监查。
        2.借劳动基地,强化劳动行为
        借助校园种植园,通过讨论,分工合作,学生自主制定了种植计划,划分了种植小组,开展了有计划有规律的日常巡视、种植与记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在每周有计划的种植、记录活动下,他们不仅收获了作物,还收获了很多劳动的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下,他们更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喜悦。
        (二)依托家庭教育,促进劳动践行
        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家也特别缺乏,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薄弱,甚至觉得孩子不需要做那么多,这样的观念较为强烈,要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意识,也需要家庭的共同参与。借助家庭教育来开展,不仅可以深入劳动教育,也可以无形间增加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
        1.开展线上家长会,赢取配合力量。
        一场意外,让线上沟通成为了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间沟通的主要方式,我们借用班级钉钉群,召开了一次关于“劳动教育,携手推进”为题的家长会,动员家长帮助孩子自查自纠,是否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并设置了“我想对你说”环节,让事先在学生间布置的任务“我会不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可不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家长交流。在电脑另一端,家长与孩子进行了简短的沟通,让家长就劳动这个话题了解孩子的内心,为双方的沟通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行动中来。
        2.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强化劳动行为。
        在家庭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下厨房比赛的活动。在亲子合作的过程中,设计有趣的合作项目,并指导学生与家长合作的方法,最后要将合作的结果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真正享受到了亲子合作的乐趣。同时,在与家长合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在家劳动的无限乐趣。
        在家进行的劳动,鼓励孩子们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一篇篇劳动日记,不仅记载了自己劳动的全过程,更是承载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结语:此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一个班级劳动教育德育体系,丰富了班规,将其归纳为班级的一项重要德育引导工作,促使学生的劳动教育行动能长久有效的持续下去,将其变成一种常态。但并不足以养成能够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还需时时保持关注与教育,定期对他们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
        2.《中小学德育》,2020年4月版
        3.朱光潜:《儿童心理学》,2003年7月第4版
        4.卢淑仪:《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