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娜
系绥宁县金屋塘学校支教教师 422000
摘要: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贫困代际的现象,这种贫困代际的趋势还存在继续恶化的现象,将严重影响我国城乡教育的平衡性,消除教育贫困代际对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具有主要意义,因而从源头上消除贫困代际能够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本文主要针对绥宁县农村学校的贫困代际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教育;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前言:笔者利用在绥宁县农村学校的工作便利,通过接触我校的贫困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到该地的贫困代际现象极为严重,调查研究发现造成贫困代际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孩子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并且对教育重要性的意识程度不够,因此笔者认为想要改变我省农村贫困代际的现象,则需要从农村的家庭教育进行着手,例如我校在针对贫困代际的消除上,可以从重点贫困家庭作为整个工作的切入点,采用“滚雪球”的消除方式,并针对典型的贫困户与脱贫户进行对比性的调查,将教育扶贫融入的农村的扶贫工作中去,并将“优进生”与“学困生”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改变农村家庭的教育的最优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绥宁县金屋塘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绥宁县农村学校导致贫困的代际的现状分析
金屋塘该校贫困代际的普遍现象便是,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农村家庭教育出现隔代抚养的现象极为严重,收入条件较好的家庭,通常都会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大部分家庭贫困家庭只能选择在乡镇读书,笔者认造成生源严重流失的现象,关键在于城乡教育质量的失衡。从该校的办校情况来看,该校创办于1945年,由于近些年不少家庭生活质量收入的提高。生源流失的现象极为严重,从2016年1099个学生到2020年只有553人,短短4年时间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由此可见学生生源流失的严重性。因此在农村贫困代际的消除上,则需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方向同时着手。
二、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机会的因素分析
通常保障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1)教育法保障,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实行的9年义务教育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农村孩子的入学,但农村一旦结束9年义务教育,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将会极为艰辛,艰辛点在于以下两点(1)家庭的经济压力过大(2)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乡镇学校的升学率较低,绝大多数在初中毕业之后便会逐渐流入社会。这是农村家庭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经济实力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家庭经济实力越丰富的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上将会抢占就业优势,进而挑出贫困恶性循环的圈子,反之,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则流入社会的就业竞争性越大。(3)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关点那便是,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否定,认为自家孩子没有学习的资质,认为孩子很难在读书上有出路,家长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中便会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将自身失败的统统归咎于自身的学习资质,在知识学习上自我放弃,最后将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家庭教育对农村孩子的教育影响
金屋塘该校的农村家庭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贫困家庭的父母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子女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学业采取一种散养的状态过度的纵容孩子,除此之外还有些家庭存在宠溺孩子的现象,这些抱着这样的心态,认为孩子送到了学校学习,那么学校应该为孩子承担一切教育责任,笔者认为想要消除农村贫困代际的问题,首要工作便是改变当地的家庭教育观念,这样方可帮助孩子得到多方位,多能力的成长,使农村家庭的孩子脱离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在农村教育中,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改变农村现有的贫困代际现象是很困难的,笔者认为在贫困代际的消除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极为重要,若在教育中忽视掉家庭教育重要性,那么对孩子的今后人生成长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下一代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想要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的实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懂得怎么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而家长还需要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这样方可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而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的家长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知识学习,从而导致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显得有心无力,而在我校的绝大多数家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贫困家庭+留守儿童”这两种情况,从而使整个家庭教育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四、消除农村贫困代际的建议
(一)推进学校教育扶贫,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消除农村贫困代际现象,学校应该增强与家长的联系性,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应首先针对重点贫困家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针对不同家庭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帮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7层次的理论分析,只有物质基础得到满足,那么需求层次才会逐渐过度到精神层次,而农村贫困家庭的生存现状,连基本的衣食问题都很困难,因此父母没有心思花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而学校的辅助工作则是帮助家长认识到教育对子女未来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投资的周期性较长,往往存在投入大于产出的现象,而在农村家庭家长常常会做出让孩子放弃学业的做法,学校应该家长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
(二)促进教育有用论的乡风宣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在农村普遍蔓延着,“读书无用论”的风气,想要改变这种风气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力推进乡风治理时,需要对不同的乡镇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不针对乡村读书无用论的风气加以整治,我国农村教育贫困代际的问题,则很难得到解决。通过笔者对“读书无用论”这股风气的源头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读书无论这股风气的关键原因有以下几点:(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形式上不容乐观,大学生的身份与工资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2)贫困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较高,在加上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式不明确,而贫困家庭往往只看得见短期的收益。(3)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例如农村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风气,他们普遍认为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便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笔者认为在改进乡风的宣传上,要做到农村群众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
(三)消除贫困家庭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性
在乡村中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性,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差学生,因此有较多的学生和家庭都极为反感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是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职业教育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并且职业教育的另一个作用则在于,能够有效的阻断贫困代际现象。由“扶贫输血”到“扶贫造血”的跨越性转变。这才教育消除贫困代际的关键所在。在我国都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工人的职业前景都不被看好。
五、结语
基于上述金屋塘该校农村贫困代际现状分析,想要改变贫困代际的现状则需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着手,帮助农村家庭挑出贫困的恶性循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添希望,同时消除教育贫困代际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性,增进公民的社会获得感和幸福感。望笔者的研究分析对金屋塘该校贫困家庭的现状改变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佳佳.教育影响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D].
[2]张蕊.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研究——以赣南老区为例[J].河北企业, 2018, 348 (07) :41-42.
[3]撒承贤.改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 2016 (03) :3-5.
[4]秦和.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J].中国农村教育, 2016 (12) :9.
[5]向延平.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教育精准扶贫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 2018, 285 (03)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