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312300
【摘要】 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每节课基本上都会有探究
活动,因而有趣的课堂实验之后,有效到位的复习尤为重要。那么,小学科学的复习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发现,让学生构建一种围绕核心知识点的逻辑框图,即所谓的“思维导图”,是能够帮助孩子迅速地理解、掌握与科学相关的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适时应用,能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 复习 效率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创建的,是一种组织性的思维工具。研究发现,它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复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让复习轻松快乐起来,变得有序,变得有趣,变得有效。
一、以图导知,勾勒知识体系
1.图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
涂一涂,画一画,用图文的形式来表达记录知识要点,学生似乎更有兴趣。这就是思维导图带来的疗效,这种图文结合的笔记更加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表达特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探究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因而,让学生尝试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一张初步的思维导图,这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一种方式。
【案例1】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单元后,我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图1),帮助学生对知识框架能更形象地理解记忆。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哪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呢?形状改变,形态改变……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通过物质的变化这点依次展开,图文并茂,脉络清晰,学生在这个框架内如鱼得水,学得轻松,效果也很好。
2、图理要点,凸显板块焦点
小学科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每个板块内容都有不同的聚焦点。往往,这样的知识点多,,学生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乱抓一气,却始终没有抓住要点,复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于是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找准复习点,就得目标明确地搜索清楚每一课的要点,以及每个要点的知识含义。这样一来,一张名目清朗的思维导图就呈现了。
【案例2】在学习《热》单元后,我们一起做了很多的实验,如把一瓶有颜色的常温水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发现液柱会上升下降;气球同样也会变大变小;金属球正常情况下能通过金属环,加热以后无法通过,冷却后又可以通过等一系列实验。请同学们归纳下,大多数的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哪个共性?对,它们都有一个焦点——热胀冷缩。联系生活,发现有很多现象也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如铁轨连接处有缝隙、瓶装的液体不装满等。找对了本单元的焦点——热胀冷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似乎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在看的时候看得分明,看得真切,绝不会眼花缭乱。思维导图,就呈现这样神奇的效果,能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板块中静下心来,寻找到焦点,把知识理顺、理通、更明白。
二、以图导研,聚焦重疑要点
1. 图现重难,助推关键理解
一些知识重点,老师单纯用文字、语言表达,学生一时半会难以理解,这时将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引入课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它们能有效与文字内容进行互补,将所知识进行分枝延伸,或着重拓展。这样一来,就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3】在复习六年级《宇宙》单元时,月相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这个知识点学生容易搞错和遗忘,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呢?我觉得自己动手来制作画一画一个月的月相,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图2)。通过自己绘制月相图,从图中学生清楚上半月的月相是由缺变圆,看到的是右侧的月相,且逐渐增多,直至满月。下半月的月相是由圆变缺,看到的是左侧的月相,且逐渐变少,直至新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简单的介绍,描述,把更多的时间给学 生自己去体会、绘图、理解,效果来得更好。看,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学以致用。
2.图现疑难,剖析深层领悟
所谓教学难点,其实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往往,这些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着极大的落差,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激发不起深层次的共鸣。此时,如果绘画思维导图、出示思维导图,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
【案例4】日食和月食又是一个知识的难点,学生复习时对两个现象经常要混淆。日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首先必须要有三个球体:太阳、地球、月球。其次这三者必须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日食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只有处在那条日食带上的人才能见到,而且处在不同地区(本影和半影)的人看到的日食也是不一样的,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这么多的信息学生单纯靠文字来理解,难度很大,往往一知半解,但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个示意图,把日食这个难点表达一清二楚。月食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并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间交流讨论后,进行交流反馈,做到了真正地深刻领悟。思维导图可以较快地理解学生的千头万绪,牵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踩在每个知识点上,把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理顺,最终把日食和月食的知识点整理清楚,传感到大脑中。
三、以图导趣,提升研学兴趣
1.图激形象,促进生动理解
科学课的教学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每堂课涉及的科学探究学习,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40 分钟内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匆忙。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生动理解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了思维导图,这个问题似乎容易多了。
【案例5】这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单元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图3)。特别是把本单元的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分类,而且表达得也非常形象生动,生活中的水变成了水蒸气,水结冰,纸变形等现象:把课堂上操作过的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白糖加热,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等现象: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表达,更加促进了学生的生动理解。特别像硫酸铜溶液和铁钉这个实验,把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表达得形象生动,蓝色慢慢变浅,后来成褐色,非常接近实际变化。铁钉上面有褐色的附着物,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附着物也越来越多,也表达得一清二楚。给白糖加热实验,开始白糖的固体颗粒融化变成黄色的液体糖浆,继续加热变成了棕红色的物质,把它的变化过程形象表达。如此思维导图展示给其他的学生,也促进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探究活动的深刻领悟,对生活实践的深刻感悟,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复习起了很好的效果。
2.图激兴趣,提升研学动力
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科学课亦是如此。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出现思维导图,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自己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儿可以延伸,继续探究,这儿可以分枝,出现不同的思维弧度……这些都在刺激着学生,让他们学下去、探究下去。
【案例6】在四年级学习《电》单元的静电现象后,出示思维导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七七八八地说开了。我们来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静电现象?回忆一下我们做过的实验:利用身边塑料梳子、塑料尺子来吸碎纸屑,这时学生的兴趣已明显被调动了起来。然后老师抛出问题:生活中物体都存在静电,那为什么不带电呢,我们感受不到呢?通过导图我们知道物体中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平常时数量相等不带电,当受到摩擦等影响时造成好正负电荷数量不等时,产生静电。我们当时是用两个气球来验证的,是A和B同学一起合作完成的。我们还进行了两个活动1:请学生用充气气球摩擦羊毛制品后,靠近长发,观察到什么现象?活动2:请学生会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摩擦过的充气气球互相靠近时,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仿佛回到了当时学习的场景,气氛相当活跃,都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实验之中。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我发现学生在整个科学知识复习阶段有了如下的变化:探究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了,能够比较严谨地开展探究活动;所获得的体验更深刻,所收集的数据、信息更加广泛、更加翔实,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更加全面完整。思维导图以多元化得知识结构体系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定性思维模式,延伸和扩大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畴,以科学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来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让学生收获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核心[J].科学课.2019,01
[3]高月婷.合理运用思维导图[J].科学课.2019,04
[4]方炯楠.细致“读图” “生动”课堂[J].教学月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