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融合:“后疫情”时期教师培训的新常态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 王定均
[导读] 进入“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会持续下去,
 

        王定均
        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    317200
        进入“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会持续下去,“双线”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学校在线教学意义上的基本形态。与之紧密相关的教研和培训,也传统的现场教研、现场培训走向基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研、混合培训。“双线”教研和“双线”培训将成为未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培训部门开展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我们学校根据疫情特点和教师培训的需求,积极尝试开展“双线”融合有效培训的探索。
一.个性互动  翻转式教师培训
        所谓“翻转课堂(反转教学、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教师培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导致针对性不强的原因很多,其中可能包括:没有以参训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培训者为中心;缺乏多元主体交往互动;个别化指导和跟进指导缺位。“翻转课堂”的理念对解决当下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1. 知识更新类“翻转”集中培训模型
        知识更新类课程结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操作建议如下。
        课前——学习新知。在这个阶段,参训教师主要通过“自学”和“作业”实现知识反思。教师的自学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阅读培训者提供的学习资料,如浏览指定网页,或下载文本资料;二是在线或下载培训者的教学课件(如PPT演示文稿)进行阅览。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培训者布置的作业。作为成人学习者,不宜向他们布置记忆类的作业,而要基于他们的工作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突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出问题,提交案例,促进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课中——指导解析。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学员)的专业性对话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对于培训者来说,要在课前分析参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交的案例,梳理出主要问题和典型案例,课上进行问题指导和案例解析。而参训教师则在培训者的组织、引导下,围绕主要问题(话题)展开研讨,针对典型案例结合经验进行交流。课中,培训者在必要时才讲解知识,或者将知识嵌入指导、解析、研讨、交流等专业对话活动之中,也可以组织参训教师变换角色,“客串”培训者讲解知识和开展对话活动,让教学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课后——网络研修。通过课后的网络研修平台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和深度对话。这是不同于中小学“翻转课堂”之处。一是由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是长期连续的,而参训教师的集中培训是短期的且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如果没有课后的网络互动,就会使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二是由于中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而教师却是以工作为主,他们通常是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网络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学习提供了环境和空间,还构建了学习型组织(如学科研修共同体)。
        2. 技能提升类“翻转”集中培训模型
        技能提升类课堂结构也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操作建议如下。


                课前——示范观摩。技能提升类培训课前的“自学”重在“观”(观看、观摩),不同于知识知识更新类培训课前重在“看”(阅读、阅览)。参训教师在线(或下载)观看“微课”,如教学技能的操作视频,或者是指向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片断。所谓“微课”,即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通常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长度维持在10 分钟左右,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能够提高自学的效率。而参训教师的课前作业,则主要是由“微课”引发的个别化疑难和个性化需求,并在线反馈给培训者。
        课中——要领点拨。技能提升类培训的课堂对话实现途径是培训者的精讲点拨与参训教师的技能微格训练相结合、培训者的评价反馈与参训教师的技能测试相结合。这四种方式的结合,有效促进了“师生”对话和“同学”对话。培训者的“精讲”针对的是参训教师的难点或弱点,“点拨”指向技能的规范和提升。参训教师的技能训练离不开要领讲解和示范点拨,需要培训者对技能使用的诊断评价和即时反馈,同时也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启发和帮助,因而技能培训会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课后——岗位实践。同中小学生学习技能一样,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也一定要反复练习,要利用教学岗位“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教学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够得到同伴的批评和专家的指导,可能是许多教师训后的需求。为此,培训者要通过网络研修平台或实地回访等途径开展训后跟踪,参训教师也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或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指点。这是“翻转”教师培训与传统教师培训的不同之处之一,是信息化培训环境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积极作为。
第二.群策群力  区域联动培训
疫情期间,我校根据需求上整体推出了云伴读课程、新教师培训、初中科学与数学学科部编教材培训、初中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等系列课程达100多课时,参与教师达2000多人次, 根据培训特点,构建了天台县区域联动培训。
1.创新一种模式。创新一种以教育主管为主导,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各类学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常规化交流、沟通、合作、资助等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模式。教育主管机关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优秀课程整理及研发、师资培训、贫困生资助、校际交流等相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活动。
?????  2.组建一个“网络”。以教育主管机关为主导,推荐、整合一批区域内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优秀课程、优质教育机构,组建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优质资源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师资、专家、优质教育机构的资源储备,为该“网络”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使相关信息能在第一时间送达相关个人及机构,并得到及时反馈。
???3.成立一个组织。教育主管机关发起成立“天台县乡村名校合作发展促进组织”,设立常设机构,负责开发并联合相关机构运转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相关项目。推动天台各教研区常规化沟通。我们发起“天台县乡村名校合作发展促进组织”的倡议,旨在建立各兄弟单位共同参与并共同主导的区域教育合作的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发展和谐教育。
三资源共享 课程研发联盟
从封闭的学校课堂到开放的网络平台,这不只是一次应急的全县行动,而是开启了未来学校的大门,如何在疫情后继续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继续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补充,名师课程、机构课程、学校课程都将极大的丰富,也给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如果我们不能提前的预判,还是沉浸在学校封闭的学习圈内,必然将会遇到发展更大的困难。
网络课程通过跨界合力,让课程的品质得到保障;如何能让优质课程得到更好的利用。我们组织全县各学校有效参与是课程开发,组建课程开发联盟,特别是以乡村名校为试点。通过学校报名、教师培训、运营要求,把好的课程通过各种平台更好的帮助薄弱乡村学校落实。
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孕育了未来的教育创新,并已见端倪。“双线”培训将并存,并走向深度的融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心中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就是心中有,让学员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双线”融合,将成为“后疫情”时期教师培训的新常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