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化助力提升教学有效探究例谈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杨浩
[导读]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杨浩
        江陵中学  湖北荆州市 434020
        摘要: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正逐步被探究式教学方式所取代。但探究式教学也面对着诸多困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让课堂富有探究性,又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今随着智慧校园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本文通过具体探究实例,阐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课堂中,如何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    探究式教学    有效探究
1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及困境   
        探究式教学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和探究方法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能抵达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质。但是,自主的探索行为,是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一是要适当展示前辈物理学家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二是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了解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这近乎是从无到有的跨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还有,探究式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以展开思维,同时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时间分配不好把握,课堂组织的实施也更难驾驭,所以,当前高中教学中真正一直坚持实施探究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
2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课堂探究
        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它能使静止的情景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实施探究教学时能够发挥的辅助作用就更为巨大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很多教学环节节省时间,比如师生互动沟通信息的环节,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的环节,演示实验展示环节,文字板书环节等等,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实践留出了时间,提供了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收获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探究式教学的效率。下面以我从事的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来举例说明。以《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探究环节为例:
环节1:猜想环节
        设问:有空气阻力时,金属片比羽毛下落的更快,无空气阻力呢,谁更快?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若无空气阻力,物体是匀加速还是变加速呢?
        常规操作:教师设问,然后师生互动交流,进行理论上的辩论,给出猜想。
        改进措施:在电子显示屏上,展示问题,给出猜想的选项,利用APP软件和学生手中的互答器,学生简单的按一下,电子屏上显示出统计结果。


        效率提升点:可以在最短时间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他们对生活中物体下落运动和模型化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认知情况,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为接下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发挥在时间上的分配提供依据。而传统的做法只能了解班级个别学生的认知情况。
环节2:演示实验环节
        高中阶段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科的演示装置是牛顿管,但是这一实验的实际效果一直都不是非常理想,主要原因是抽成真空后,牛顿管内的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速度太快,加上管的长度有限,物体下落过程太短暂,学生观察的效果并不好,更何况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
传统操作:教师会多次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去充分观察实验现象。
不足之处:第一:太过耗时,影响课堂进度;第二:因为学生视角的问题,真正完整观察到现象的学生可能并不多,本环节实际达到的效果可能还是差强人意。
改进措施:教师可以利用无线投屏技术,实现手机画面和屏幕画面同步,牛顿管可以让学生操作,学生利用磁体先吸引住金属片,并且让金属片压紧羽毛,然后倒立金属片,教师用手机的摄像头对准管内,开启录像功能,学生移开磁体,金属片和羽毛同时下落,画面在大屏幕上就可以展示出来,如果太快,可以现场录制后,进行慢放处理。效率提升点:第一,全体学生的观察不在有视角的问题,都可以看到,第二,演示一遍即可,手机可以回放,节省实验操作时间,第三,速度太快,录制后可以慢放一次。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环节3:分组实验后的成果展示环节
        教师演示实验后,只能得出无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得一般快。但是要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还得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计算说明,由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数据处理。
传统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得出数据后,往往会请某一组学生的代表展示实验成果,学生一般情况下也只是口述研究成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性质。
不足之处:不同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在教师引导后,比如有的小组可能利用公式求各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利用V–t图像来说明,有的小组可能是利用△x=aT2来进行说明,口述的方式忽略了中间过程数据的支撑,数据不能有效地展示,显得有点苍白。
改进措施: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和希沃教学软件,各小组代表上台只需要将草稿纸放在投影仪下,就可以将本组收集的数据,加工处理的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结果一一进行展示。同时其它小组的同学都能进行学习观摩。
效率提升点:1、将整理好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实验结果在电子屏上投影,免去了过多的口头描述,极大地节省了展示的时间。2、因为任务明确,各组都得上台展示成果,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热情。3、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参与了更多的环节,锻炼了协同合作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随着各种APP程序的出现,比如物理和数学学科需要的几何作图工具,比如希沃自带的趣味课堂中的互动小游戏(可以将所学知识游戏化),这些都不断给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中问题探究的效率。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学效果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解决了探究实质化和既定教学目标冲突的问题。我相信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不断地与各行各业进行着深度的融合,它也将给教育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1]高守凯.课堂探究模式的建构例谈[J].中学物理,2017(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