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湖北省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443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很多常识性课文与科学小品文。这个类型的课文涉及了动植物、天文、地理、高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广泛内容。这种课文通常采取说明文的方式,还有很多利用童话、诗歌、故事等各种文学样式,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清洁传授科学知识。这种教学应利用教师的教学艺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为活泼、自主、生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识性课本教学
前言:语文被称为科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属于基础工具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为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智力培养等,语文教学与科学常识教学互相结合作为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在这类常识性的语文课文中传授很多基本科学常识,其中包含天文地理、矿物、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常识与社会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常识。这类科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的利用,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推动学生建立学生的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这类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的学习、提升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各个方面的科学性常识,充分了解世界以及认识。加强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
1常识性课文的简述
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说明”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利用对事物的特征、性质、成因、功能等特点进行客观合理的说明,推动学生充分了解事物,进而获取各种知识。
1.1在故事中说明相应的科学常识
常识性课文通常包含各种故事与任务,在一定的情节中,充分利用记叙与描写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年龄特征而采用的利于学生接受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在妄言中利用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进行某种真实科学的常识进行表述。譬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是采用拟人方式将两个槐树比作祖孙两人,利用人物对话的方式为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着年龄、指示着方向、记录着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紧贴儿童的日常生活,又可精准的传授科学常识。
1.2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
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谨的逻辑与清晰明了的条理进行其中非常难懂科学知识的叙述,以便学生更好的接收。譬如:《蛇与庄家》这篇文章,蛇吃田鼠,田鼠就不会糟蹋庄家,庄家就会实现最佳收成,因此,为了让庄家实现丰收,就要在庄稼中放入更多的蛇;村里喂养更多的猫,田鼠就不会剧增,就不会影响土蜂的活动,苜蓿主要是依靠土蜂传授花粉的,所以,苜蓿就会顺利成长。而文章中蛇吃田鼠、田鼠吃庄稼与猫吃田鼠、田鼠影响土蜂、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这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关联密切。
1.3在内容中具有特定的思想教育目的
常识性课文与所有的课文一样,均具备一定的思想教育目标,但其具备特定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的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客观实际的规律,消除迷信,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有的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敢于探索、用于实践、热爱劳动的优异品德;有的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日常生活与卫生习惯;还有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常识性训的思想教育,对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强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均非常喜欢常识性课文,主要是因为这种课的众多内容是学生们喜欢的,还是可以直接感受与动手实践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好动性实现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就会想泉水喷涌出来一样,渴求知识,探索未知的事物,满足了刨根深究的成俗。萨其曼曾表明:“人生来就具备好奇的倾向,这样自发的倾向会让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可能明确其发生的原因。”例如:一些学生栽种过爬山虎,教师在开展《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时,可提前让学生将爬山虎带到课堂中,分成小组并利用放大镜进行详细检查,使学生自主观察爬山虎的叶与脚等特征。
除此之外,他们就会想要探索明白,“爬山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脚,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存在着联系。如此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且又可进行学生们兴趣的强化。
3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智力结构的五个要素中,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均属于认知的范畴,而操作能力则隶属于实践范畴。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从小进行孩子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实践操作,学生可不短养成首脑并用的习惯。因为动脑时可以不用动手,而动手时就一定会动脑,多做操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动手操作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推动想象力的有效发挥。例如:《回声》这篇课文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回声的认识都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甚至一些学生对此根本毫无经验。所以,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往大自然中进行体会,加强学生感知能力的丰富性,学生可充分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表达自身对于回声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小组进行合作读书,并思考:小青蛙是如何明白的回声?妈妈不仅告诉了小青蛙这就是回声,还做出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老师就要问学生,谁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呢?从青蛙妈妈的话里面,你知道了什么呢?让学生课后利用脸盆做出实验,详细观察水波碰到盆壁以后又荡回来的状况。鼓励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曾经这样做过,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非常感动,从而掀起读书求知的热潮。
4有效帮助学生认知文中事物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备更多的投进学校。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利用视、听两种渠道进行信息的同时传播,并且,图像非常清晰、声音非常逼真、色彩艳丽、具备较强的感染性,可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常识性课文通常是作者在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知识的介绍,缺少一定的感性认知,学生无法更好的接收这类知识。所以,我们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高效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利用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提供帮助。
举例说明:在进行《花钟》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课文根据“归纳现象-揭示因素-具体应用”的思路,代表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实践开放和其原因。本文列举了午时花等九类花,学生并没有见识过其开放过程,学生非常好奇,均想要好好观看,也很想认识,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九种花设置成为“花钟”为学生展示,由此,学生对于“花钟”就会更好的了解。《新型玻璃》文章的教学中,对于“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吸热玻璃”,学生对此都缺少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学生就会充分热情,对他们提高认识以后,学生对其特征与作用也就会拥有更深入的理解。
结论:
概而言之,在现代化课程体系中。充分呈现理性思维的课程包含科学、数学、信息等众多。若是语文教学太过理性化,学生的生动丰富形象思维将会呈现出枯竭状态,而语文属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和谐的课程。语文课程中的常识性课文,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开展科学常识教学。不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组成内容,而且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所以,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对此都要提高重视,应严谨认真的学习与研究,不但要严格遵照语文规律,而且要严格遵循事物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为牢靠扎实的掌握知识,现已成为全面发展的良好人才。
参考文献:
[1]娄义碧.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61-62.
[2]帅泽兵.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J].语文建设,2020(04):43-45.
[3]林凯欣,李燕婷,江宇华.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64-67.
[4]黄文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7(01):255.
[5]陈建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科学构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01):67-71+76.
[6]李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若干逻辑错误[J].编辑之友,2015(1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