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
摘 要:传统文化既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参与,如今,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想要依托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策略
引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在不断的传承着文化,直至今天,无数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我国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也成为现代人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就当前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而言,传统文化的占比是非常大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仅互通了各种文化形式,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门类,至今,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开始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就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应用其中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传播给学生,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章,这对于提升中小学生文化素养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比如,《论语》就是一部饱含哲理且指导性较强的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其中不仅向学生讲授了如何学习知识,也将其精炼的表达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育部已经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一定要将依托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素养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并且要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名词,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此才能够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所以其中很多内容会显得十分晦涩难懂,但是,在经过解读之后,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已经被人们发现,并且应用到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之中,所以,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首先,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依托于我国历史发展而存在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之中,留下了无数名人典故和优秀史实,并被无视文人墨客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都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体会到一位老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爱国激情;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了解传统重阳佳节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的基础上,感受节日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人文情怀。其次,借助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感情。“五四”运动之后,诗词歌赋全用白话去读,古诗与现代诗、古文与白话文的距离越拉越大。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异军突起”,新生词快速传播(如“网红”“恐龙”“蒜你狠”等),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只有借助传统文化,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语言,才能激发他们对民族和民族语言的热爱。拿汉字本身来说,从殷商甲骨钟鼎金文到秦汉的大小篆隶,再到魏晋的楷行狂草,至简体中文,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的象形文字。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先人留在笔画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学生在一点一滴的传统文化学习中,体会到汉语音形意结合的独特性、字词句的凝练性、语调语义的丰富性,从而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融入一言一行,形成独特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最后,借助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人文性、情感性,是达成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学习传统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从“知之”到“乐之”“好之”,从而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学《兰亭集序》,可以借助古人修禊日水边嬉戏畅游的文化习俗,引导学生体会王羲之等人流觞曲水、挥毫泼墨的情怀,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独特文化情愫。
二、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率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学渗透意识
教学期间,合格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现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其传统文化是自身的短板,教师自身的思想文化意识,直接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语文教师要将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是学生能够在优秀的传统书籍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同时就是也需要言传身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也需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来学习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意蕴
(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是学校的重要责任。一是在校园文化墙、教室内悬挂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在黑板报开辟“优秀传统文化专栏”,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二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早自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共同大声诵读经典著作;下午自习共同阅读、默读。坚持每天学生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语文课前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三是号召亲子共读经典,让家长和学生同读名家名著,共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让学生在家庭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四是开展书法特色教学、书法比赛等活动。汉字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教师要借助书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民族文字、民族语言。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通过引导学生临摹名家书法,讲解书法作品来历,了解书法名家成名之路,让学生在充满兴趣、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让书法艺术在灵魂深处触动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强化课堂传统文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期间,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古诗文是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瑰宝。其古诗文的形式,字字浓缩、句句精华,当然被选入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更是有其别样优势内容。但是现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古文的理解还不成熟。在学生眼中,古文类似于“天书怪文”。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底蕴还不是很了解。现阶段甚至有些学生还处于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对东方传统文化还不是特别清楚。古人是“吟”出来的,“吟”是依字行腔,类似于唱,这样的朗诵方式类似于与唱,但又不等同于唱。诗在“吟”的期间可以真正感受到平仄音韵,还会感受到抑扬的旋律。在此期间可将诗歌比喻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使学生发挥想要。也只有朗诵吟咏的方式,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中的精神内涵以及审美韵味。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真正并且全面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信息以及写作背景,真实还原作者在写作期间的情景,这样的模式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经典文化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应精心备课,并积极地讲解课文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期间,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人所讲的内容,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景;其次,教师在教学期间也应为学生创设情景教学,情景教学将聚焦文本,读出深度,也跳出文本,读出厚度,这即展示了古文的魅力,也使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期间应积极主动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每个感官去探索与发现美,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例如,教师在讲书《满井游记》中,学生就可以以游览行踪为线索,大致模拟出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仔细品味是文中景色的味道,从而感受到古诗文带给学生自身的快乐,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最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比赛,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格律,从而提升欣赏的品味。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上及时了解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学习,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大程度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的意义。
(四)加强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为什么要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正是通过经典的阅读实现代代相传。青少年现在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读书少,读纸质书更少,因此,要用全人类和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健康、健全的人,核心就是要转变中小学生的阅读观念,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重视课外纸质书籍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论语》《庄子》、唐诗、“四大名著”、二十四史选读等内容,让经典佳作滋养炎黄子孙的血脉;要读背相结合,在泛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浅易文言文,不断积累、感悟并运用,汲取营养,提升其整体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读写相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经典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进一步吸收内化所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层面,更要注重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培育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一是组织学生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传统伦理礼仪和习惯。二是精心设计组织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开学典礼等各类节庆纪念活动,深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专项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开展尊亲敬祖、敬老敬贤、讲仁守义、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的宣传教育。四是通过多种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寻访红色足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五是大力开展“学习和争作美德少年”活动,通过组织网上学习留言、网下与美德少年座谈交流和学习心得,举办主题班(队)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教学
习作能力作为中小学生语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之一,始终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所以,在依托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教学活动,比如,在布置习作教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引入适当的诗歌,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诗歌引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何种语境下引用何种诗句,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习作中引用诗歌的正确性,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诗歌运用能力和语言精炼能力。
结束语:当前,建设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可见,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始终影响着人们的发展。为进一步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语言和文字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在依托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创新自身教学模式,还要注意经典传统文化的引用,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许多能够将传统文化应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的机会,以此实现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振山.浅谈在传统文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J].黑河学刊,2017(4).
[2]蒋改红.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新通信,2018,000(004):206.
[3]程振华.依托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39(007):230-231.
[4]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5]张春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8,No.384(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