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谭秀琴
[导读] 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在素养教育目标下的职能,

        谭秀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里海学校小学部  528318
        
        摘要: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在素养教育目标下的职能,同时,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就包含着审美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也会提升其语文学习的质效。因而,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双向教育价值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中低段小学生进行美育,根据其心智特征,应遵循简明直白、生动有趣、直观感性的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中低段
        
        在课程改革素养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教育自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其实,教师也不应将美育视为一个任务目标——从语文教学的内容上看,因为有很多是需要进行审美理解的。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如果学生能够体悟到秋日落叶的美,就更容易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快乐童趣——所以,随着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其语文的学习质效也会提升。这样看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双向的,既能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又利于学生学好语文。
        在语文学科对中学中低段学生进行美育,应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心智水平低、思维能力弱、生活经验少,所以,美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应追求深奥(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悲凉之美,是其理解不了的),而应以简明直白、生动有趣 、直观感性为原则。
        一、教师应成为审美范式
        中低段小学生的审美还处于“一张白纸”阶段,内心基本还没有审美原则。因而,通常来说,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会认为什么是美的,与我们成年人的审美判定依据有明显差别。也就是他们往往以自己最熟悉的“物象”为审美参照。这样看来,语文的美育并不一定只能以语文的内容为抓手,教师自身的形象也应成为美育的途径和范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把衣饰的端庄美、语言的文雅美、动作的舒展美、行为的自律美呈现给学生,供其效仿。
        二、创建相应的审美情境
        对中低段小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非常少,而且抽象推理能力相当弱。在对他们进行审美引导的时候,如果采用纯语言的描述,通常不会起到明显的作用。因为,他们很难把文字通过关联性的想象转化为审美意象。因而,对这个学段的学生进行美育,教师不必采用绕弯子的策略,而是多用直接呈现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两种策略。一种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去联想秋的声音,另一种是通过多媒体直接向学生播放秋的声音。两种策略分别对应不同的教育目标。

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后者则指向审美。如,教师在课前从网络上找到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声音,如树叶摩擦的声音、蟋蟀鸣叫的声音、大雁呼叫的声音,以及诗歌中没有提及到的小溪滴水声、耕牛载归声等,编辑成一个音频文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播放给学生们听,直接把学生带入(秋天)“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三、体悟汉语文字语言美
        汉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因为它是当前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源文字语种,比起其他语言(如英语)来说,其本身就有视觉造型上的审美元素。而且,汉语独特的方块字形,在应用的时候还可以达到行列整饬、平仄对仗,无论是视觉还是韵律上,都具有其他语言所不能呈现的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天然的审美抓手。
        比如,在教学生认识“水、月、雨”之类的象形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时怎么写、篆书怎么写,怎么变形由隶书到现在的楷书。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汉字从画到符号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来。从视觉上直接感受汉字形态的美。
        再如,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用反复吟诵的方法去体悟诗歌在形制和韵律上的美。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小学生还理解不了平仄,但整饬、节奏、韵律之美就在诵读中溶入内心了。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审美教学的目标,除了使学生理解美之外,还有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开发美的目标。比如在写作时,能够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用文字表达出来,使美成为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到生活中去体验和观察。这既直观感性,又可直接完成审美迁移。比如,在学习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以“门前或窗前的颜色”为对象进行观察。通过几天观察,说一说,自己家门前(或窗前)某个事物(如一片树叶、一棵树、一片瓦),它在早晨、中午、傍晚的阳光下,在夜晚的月光或灯光下,都分别呈现出什么颜色。通过这样的生活观察,培养学生从细节处发现美、提炼美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既是当下的教育目标,又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需求。对中低段小学生进行美育,教师需要考虑到其特殊的心智特征,结合语文学科的内容,宜在简单明了、生动有趣、直观感性的原则下去施策。比如以自身为范、创建情境、体悟文字、结合生活等策略。
        
        参考文献:
        [1]苟秋峰. 试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回归[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19, 000(004):P.76-76.
        [2]何永敏.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