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开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近年来中国手语的发展逐步得到提高,相应的也得到了普及。但是在聋校中的运用还是不容乐观。就聋校语文教学而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分析了潜在的原因,出现的现象以及针对其提出了几条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 手语 手指语 手势语 语文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手指语指代不明
手指语——用来表示汉语拼音的手形,有30个指式。通常用在辅助学习文字的发音,弥补聋人在学习汉语时聋人手语表现的局限性。手指语在手语中有着不可替代性[ 《手语基础》人民出 版社第四页]。但是由于手指语替代的多,容易混淆,所以手指语使用起来不够清楚。
1.姓氏
姓氏的打法大多数都是靠手指语代替的。如:戴姓、邓姓都用字母“D”的手指语。如:杨姓,严姓、袁姓都是打“Y”的手指语。想这种类似易混的还有很多如“晲”和“聂”都是打手指语“N”。“李”、“黎”,“许”和“徐”等等。
2.量词
众所周知,量词对于聋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聋生都不能够熟练的运用量词。这也是因为手指语的指代不清。如:一支笔的“支”,一只狗的“只”,一张桌子的“张”。都是用手指语“zh”表示。还有一幅画的“幅”,一副中药的“副”。聋生就不能正确的区分。我曾经出过一份关于量词填空的调差问卷给五年级的学生做。
下面是我出的20题
量词填空
一()笔 一()狗 一()桌子 一()旗子
一()白菜 一()书 一()大树 一()云
一()桥 一()画 一()车厢 一()西瓜
一()电脑 一()伞 一()树林 一()女孩
一()墙 一()中药 一()鞋子 一()小说
20道题,全班7个同学,最好的能做对14题,有两个作对10题,其余4名同学都是在10题以下。可见量词的掌握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3.词汇
手语中有很多的词语是用手指语代替的。如:我们教“肯德基”时,学生会想成“很得意”又如:在聋校教学中有时老师对一个比较生僻的词如“悄悄地”, “偷偷的”,“渐渐地”和“静静地”这类形容词。老师在打手指语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理解和明白。另外如“绿树成荫”中的“荫”老师一般用手指语“Y”表示。
(二)手势语表达不清
1. 粗略性
手势语具有灵活生动,但是使用简单。手势语的这种简便性的练一方面是表达的粗略性。汉语中许多近义词,手势语只用一个手势动作就可以表示出来。如:“美丽”、“漂亮”、“好看”,都可以用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用准备姿势从鼻梁上往下拉的同时收起食指和中指,即动作完成后只有一个大拇指。“快乐”、“高兴”“愉快”都用双手掌心向上,胸前上下煽动,脸露笑容表示。这也是照成聋生词汇缺乏,作文不够生动的原因之一。
2.兼代成性
有些词常常用一个手势表示。如:“花”、“菜”:都是用以受五指撮合,指尖想上,边像上边移动边张开五指。我曾经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母亲节的时候一个聋生请求我帮她买花送给老师。她打了“可以帮我买花吗?”当时我纳闷问“为什么要买菜啊?”后来通过交谈才知道是“买花”而非“买菜”。可见手势语还是有许多地方时。是容易混淆的。
另外,由于手语是模仿了物体的外部特征,而有些物体外形基本相似,因而手语出现兼代。比如“石子”和“豆子”都是模仿外形,两者手语几乎差不多。如:“做操”“体育”等等。一些人认为兼代过多会让看着产生歧义。
3.词性转换大
手语因为是处于动态的动作,许多的成词语素很容易表示动作行为,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不仅表能表示动词,还可以表示形容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聋生名动不分。例:扫地:一手五指向下,来回扫动。这一手语语素,也可以形成名词性手语:扫帚。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喝茶——茶杯”“切(东西)——刀”“梳头发——梳子”等。
4.程度性不强
手语的词汇量少,也就注定了没有汉语的语言丰富。同样是一个“雨下的很大”聋生可能就表达出“雨大”。但是汉语可以表达出“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等等。
(三)地方手语过于随意
现在的聋校课堂中有许多自然手语的打法。如:吴姓、伍姓、王姓、韦姓在中国手语中“吴”姓是“一手打手打手指语‘W’和’U’的手势。”但是在我所观察到的。他们把都“吴老师”和“伍老师”“王老师”“韦老师”都打字母“W”的手指语。又如:“刘林”的“林”时有些老师打的是“木”的手势语。
又如 :“手语”一词。中国手语是“双手直立,五指微曲,边前后交替移动,手指边灵活点动,如打手势的动作。”但是我看到有些老师是 “双手置于右肩前舞动”如跳舞状。也常常用这个词代替“聊天”“说话”。这就不助于手语的规范表达。诚然这是地方手语,即聋人交际时用的手语,这个才是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不管汉语的顺序,不管汉语的词。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就行。
聋人语言表达常有这样的语句:(1)男孩扔球。(2)我下车了。在这里“球”和“车”是具体物。“扔”和“下”是动词其实这样在聋生的语言交流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利于书面语的表达。同音词过多也是让手语产生歧义的原因之一。如“反映”和“反应”等等。
又如:在聋校语文第八册第八课《游览动物园》’’树丛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动物馆”老师打“树丛中有动物馆各种各样的。”又如:“张小明比李明学习好”这样一句话。聋生可以打成(1)李明比张小明好,学习。(2)学习,李明比张小明好。(3)学习,李明大于张小明。(4)李明大于张小明,学习。以上几种表达方式在手势语中都可以。手势语语汉语相比,在词序、语法上要求要松散的多。在手势句子中,手势词语的排列词序往往可以灵活变动,不过这种灵活有时过于随意,使聋生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语)不够严谨。
另外;我曾经听一个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说,她叫同学打“大家”一词,该同学打成“大”和“家”。
二、潜在的原因
(一)手语受到重视的时间短
手语和口语是在经历一个不断纷争的过程。直到20世纪末手语再次受到语言学家和有关学者的广泛重视并把手语做为一种语言来研究。目前在我国推行的是“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文,使用手指语、手语、板书等多种“语言形式”的教学模式我国手语的较规范全面而系统的推过我觉得应该是《中国手语》丛书的出版时在2003年。所以以前大多数老师还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手语。大多数是在教学中边教边学。
(二)传播者不严
手语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这就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程度不一,而地方手语就多。传播者不严,看着不清。手语不够规范到位。
(三)《中国手语》是创造的源泉,可惜是横向的创造
别说业余的,就是对那些长期从事特殊行业,经常用手语的人来说,学多了也容易混淆,加上《中国手语》目前收录的词汇量还很不全,致使他们不得不自创一些手势语。和用一些手指语代替。其结果就是每个地方的手语各有各的特色,俗称地方手势。用多了加上各个地方自己的风俗习惯,就不断创造出新的词汇。同一个词有N种打法的情况不断出现,这就是横向的创造。这也对手语的普及产生很大的障碍。
(三).地域辽阔,差异性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聋人手语地方性差异大,极大的妨碍聋人之间的交往。又由于手语的自发性创造,造成手语词的混乱,有的甚至班与班之间的手语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手语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且还不利于聋人之间的交往,对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一)进一步推广中国手语,完善中国手语
《中国手语》收录的词汇,共计5672条。然而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现《中国手语》的词汇远远不够,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方面。如:性知识、心理知识等等。在各行各业中推广和普及简单手语,让普通人有着手语意识。相对有一个聋生的语言环境。特别是电视新闻及手语节目的推广。让多形式的方式推广手语,了解手语。
(二)严格把关考级制度,规范传播者的手语。
1.严格把关中国手语考级制度,从传播者的角度规范中国手语。在聋校课堂上传播规范的《中国手语》。
2.在聋校语文课堂里,可以增加或者提倡老师打手语,学生默写这种类似的项目。来进一步减少个体的差异。
(三)多形式的创造手语,多方位吸收自然手语,编辑成中国手语。
自然手语在聋人群体中受欢迎,有着不可替代性,那为什么不把自然手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编利用呢?
如姓氏的打法上我们可以运用“手指语+书空(仿写)”的角度来规范。如“伍”姓可以左手打“单人旁”右手打“5”的手势。有如量词的打法。可以把手指语打完整或者简单的字书空,仿写等等。例:“一‘支’笔”的‘支’。可以打手指语“ZHI”;而“一‘只’狗”的‘只’可以书空。
我们从以上方面规范和完善中国手语,进一步提高聋生语文教学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郭莉 ?聋校语言教学与手语应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0年?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2] 龚群虎 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2009.03
[3] 徐来庆 基于汉语书面语形式的聋人手语的构词特征分析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0年底3期
[4] 中国手语的局限性 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
[5]王斌 王红 对聋生汉语书面语言学习词序颠倒现象的分析及矫正策略南京特殊教育学报 2010年9月 第3期
[6] 《中国手语〉〉上册、下册
[7] 《手语基础》人民出版社第四页
[8]《当代语言学》第四卷 2002年第三期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