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高年级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杨晓萍
[导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杨晓萍
        横县横州镇上淇村委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300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习作可以检验学生听课效果和学习思路正确与否,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习作课也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通过习作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手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核心学习能力。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高年级教育;习作教学        
                        
         一、农村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写作质量,要建立教师的写作评价机制,良好的机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和老师发现习作中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找到改进方法。我们能从问题整改中找到学生兴趣的激发点,让学生爱上写作。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理想中完美,教师固然会对学生的随堂作文进行点评,但是评价并不到位,说白了就是没有“说到点上”,而且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批改标准,针对性不强,不能区分和捕捉不同学生之间的可取之处,学生不能从模式化的教学中汲取营养,这样写作评价机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创新能力不足
        填鸭式教学并不适应新时代教学节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性,与此同时,不能与实际充分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低。
        (三)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国家通过教学改革,已经大大改善了教学方法,争取与教育发展水平同步,杜绝陈旧过时的教学手段,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理念丰富课堂,但是如今很多高年级的习作还是按照你问我答模式,问题设置中表现出的思维定式很明显,问题套路单一。                        
         二、在教学实践中的改进策略        
        (一) 结合农村实际打造自主性学习氛围
        在习作课中,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成绩,加强课堂时效性。教师可以为习作课堂设置一个考核评价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被大家点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语文习作的时效性。

通过实践性教学,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将生活与写作紧密结合,用文字体现生活之美,以生活体验确定写作目标。学习氛围的营造是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抛却传统的、低效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填鸭教学,而是要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爱上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进而为学生打造人性化、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如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要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爬山虎的大致形象,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详细描写爬山虎的形状、颜色、状态等,将爬山虎刻画的栩栩如生。        
        (二)引导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语文高下课堂所必不可少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课堂的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正如上文所说,教师要掌握课堂的节奏,做知识的引路者,恰到好处的指点,而不是让学生如无头苍蝇一般乱作一团。更有甚者,没有领会习作的精髓,反而将片面性发挥到极致,比如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闹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投其所好,盲目地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和段落模仿习作,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真正的学习吸引力,他们自己挑选的文章段落并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反而会给自己留下太多短板,久而久之,语文知识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查漏补缺能力又不够,如此一来,语文基础很难打好。这种盲目跟风远远达不到系统学习的水平,放任自流的态度也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学习自由”。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抒发情感,这样就抓住了写作的就精髓,文字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情感宣泄,千万不能将一些所谓的模板强行灌输进学生脑子里,这种模式化的东西会阻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抒情性,并通过小组发言让学生谈谈他认为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课堂发言组织语言,写一篇课文读后感,给学生表达想法的空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表达渠道,让学生把感情融入到写作中。        
        (三)鼓励学生进行文章改写
        在学生熟读并理解文章之后,通过辅导学生改写课文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改写需要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非常准确,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自己用心体会作者所体会到的,感悟作者所感悟到的,最终落于笔端变成自己的故事,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变换句式、改变行文脉络、引入新典故等让文章重换生机。例如六年级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肖邦对自己的祖国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的音乐创作之路有多艰难?他是怎样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他这一生创作了那些世界经典曲目?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爱国之情的?学生根据引导进行自己的扩写,教师对学生的改写作品应该起一种包容认可的心态,只要学生的文章没有改变原作者的主题思想以及叙述的完整性,就应该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改写,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拓展,这样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构思情节的能力,为今后提高写作水平提供良好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要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教学元素和多元化教学的内容来丰富高年级习作教学课堂,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探究,结合教学主题和要求为学生构建具体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际的进行习作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玉海.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8):55-56.        
        [2]王強.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09(10):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