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善宜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 511495
摘要:阅读教学是开展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丰富的阅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引导学生精准分析文章情节变化。“耳闻不如一见”,实践活动学习效果远好于理论学习效果,利用劳动实践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将探究劳动实践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契合发展模式,总结融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语文阅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渗透。
关键词:劳动实践 语文阅读 有效整合
语文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形式,通过了解不同领域的优美文章增加学生本身的语文知识储备,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随着素质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下农业活动逐渐形成集中管理模式,学生接触到劳动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开展相关劳动活动是延续我国优秀劳动精神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劳动实践教育优势增强学生对于语文文章的理解,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收获感。
一、劳动实践教育发展背景概述
综合素质建设与小学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加大了实践教育发展相关活动的投入力度。各地农场以及相关劳动组织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劳动活动,延续我国优秀劳动精神的发展,树立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俭朴意识。劳动实践活动相比于文章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真实的劳动活动能够树立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理解文章情感的变化。小学学校也十分关注学生劳动素质培养,劳动归结到底是开展任何人类活动的基础。在智能化技术泛滥的时代,若不进行相关劳动活动的宣传普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后代甚至会忘记这美好的世界是靠着人民一双双手拼搏出来的。“劳动的人民最光荣”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形成的优秀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劳动成果的认识,增强学生在搭建的文章情境中的体验感。劳动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形式,相比于网络游戏,劳动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的快乐。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在日常语文阅读学习中的负担,体验劳动带来的汗水以及快乐。
二、劳动实践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劳动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日常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活动的集中化管理建设,目前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实际劳动情境的机会越来越少。将劳动实践教育与语文阅读融合发展不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机会,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文章情感变化发展。
(一)劳动实践教育在语文阅读准备阶段的渗透
语文阅读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劳动教育在语文阅读中的渗透提高课前准备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搭建的真实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劳动实践教育不仅仅只是体力上的活动,更是要通过体力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其中课堂氛围、阅读习惯、阅读文章的选择等等组成了阅读准备工作,注重劳动实践教育与准备工作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前阅读准备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日志中表明日常阅读工作,时刻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合理规律的阅读习惯。阅读也可以被看作成为一种劳动活动,只不过是脑力上的劳动,但是也能够充分反映劳动活动的特点。“一分耕耘,一份守护”,只要学生在阅读中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学生就会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这也是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关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每日阅读打卡活动。搭建家校沟通联系平台,鼓励家长监督学生每日阅读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跑步,利用跑步理解汗水在劳动中的含义。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农村系列影视资料,了解农业相关劳动活动的辛苦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俭朴意识。学生可以能会认为一次的劳动活动不算什么,但是一个月、一年的劳动活动难度十分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日适当打扫卫生,学生就会慢慢意识到劳动的辛苦程度,加强劳动实践能力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在阅读中的态度,通过难易程度的对比突出阅读活动的兴趣以及快乐。
(二)劳动实践教育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渗透
语文阅读选择的部分文章内容十分广泛,学生难免遇到从未接触过的文章知识领域,实践教育活动正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降低文章阅读负担的重要手段。部分学生甚至从未听说过文章内容相关的劳动行为,更不可能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相关劳动行为的意义。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不仅仅能够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节的设定以及后续情节发展。
例如在阅读《挑山工》文章时,学生可以无法体会爬山的难度,也无法体会在当时背景下这份工作的价值意义。无论是对于自身来说,还是对于社会、国家的发展来说,劳动实践意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它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际体验爬山的感觉,在体验完爬山的感觉后体验背书包爬山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挑山工的难度。同时在学习长城有关文章时,学生可以体会不到建造长城的难度,当时国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代价。教师可以拿班级作为劳动群体,建造100米的长城需要班级内所有学生日夜不停地工作大约半年时间才可以完成。通过客观数据突出劳动实践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劳动实践教育在语文阅读总结中的渗透
阅读总结是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近期阶段中遇到的优美语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其中劳动实践教育在阅读总结中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句的记忆,通过真实情境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在阅读《做鸟笼的姥爷》、《做电工的爸爸》系列文章中,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职业增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观察生活中的职业现象,将自身经历写进作文。
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到语文阅读可以丰富阅读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阅读素养,赋予阅读更新颖的方式和内涵。本文也对此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整合路径,希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劳动价值的融入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1].田春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00(003):160-161.
[2].郭雅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269-00269.
[3].李文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 000(002):00035-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