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杨子辉
[导读] 由于我们中心学校是山区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较少
         
        杨子辉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中心学校         
        一、课题问题提出
        由于我们中心学校是山区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较少,特别是在已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运用的方面,大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对电教媒体的运用比较绝对化和简单化,有些教学内容虽然运用了电教手段但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受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限制,运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不高,特别是学习数学独立思考解决重难点的兴趣不高。本次课题研究“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变数学抽象为直观具体,突破重难点。
        3.通过课题研究,将网络课程的开展与导学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4.通过课题研究,把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与数学课堂之间的深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主要探究如何为学生展现更具体、更形象的教学材料,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变数学抽象为直观具体,突破重难点的研究。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直观生动的Flash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重难点的兴趣。主要探究给出了一个场景,用动画再现此景,然后加上说明和旁白,让学生们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最优化的理念。
        3.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激发农村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意识,高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4.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主要探究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学校无线局域网。让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中随时访问资源库调用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在上课前、课中和下课后时,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复习,教师对资源的实时修改,同时学生清晰可见,从而扩展教学资源的用途。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研究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不但为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升职业教育素养,而且革新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方法奠定强有力的理论性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所处的心理状态,将得来的研究数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析和论证,借助以往教学的经验汇集为了结论进行制定可行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在同年级进行对比实践研究,A班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B班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支撑,让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深度有效的整合。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得到相应的能激发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兴趣,提升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20.6-2020.8)课题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组成员培训。
        第二阶段:(2020.8-2021.5)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研究和实施。
        2.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施、材料整理、小结。


        3.及时反思整理,再研究。
        第三阶段:(2021.5-2021.6)课题总结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反思、改进、实验,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策略: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多媒体呈现时机和时间的合理性;多媒体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性;课件制作的实用性。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堂观察,形成整合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促学习内容的有效。
        (1)用在课堂教学的开头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田忌赛马》这样一课时,上课开始,老师问:“同学们,老师跟大家讲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呢?”“想。”学生们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我们用课件播放赛马的场景:首先播放孙膑与齐威王赛马的当时场景,而孙膑输了。这时候,田忌走过来,而对孙膑说:“我有办法让你赢。”“大家知道田忌用了什么办法让孙槟赢这场比赛吗?”当学生观看的正入神的时候,老师停止课件播放,并且提出问题,将学生从故事情景拉回到研究最优策略的数学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学习兴趣。
        (2)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地方
        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相联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校升旗时学生站队的场景,或者利用1000张纸的厚度等,帮助学生建立1000的数的概念,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当学生对数学本质较难理解时候。例如:在教 “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内容时候,对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特别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多学生动手操作无法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而通过课件演示,随着两个半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了,这样就顺利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了动手操作无法实现的学习目标。
        2.灵活设计,有效促课堂生成
        课件设计要具有交互性。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复习课》一课教学中,笔算加法、减法的复习教学中,通过教师课件设计具有交互性,就能根据学生回答逐一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辅助教学,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了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和教师有效互动的途径。
        3.精心提问,有效促学生思考
        在课件播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候,在播放将圆等分、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看课件播放,收到学生从中发现圆和长方形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学质量
        通过农村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通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活跃的课堂里,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意识到: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选择、判断,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探究性解决数学问题。学习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区里的质量检测中,实验年级组数学在全区排名第三。
        (三)课题研究促进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的实践,课堂教学的空间增大,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使教师们感受到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师整合的意识不断加强。
        自从课题研究以来,实验教师掌握了从网上快速查阅数学材料,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数学课件,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掌握收集资料、下载资料等基本的操作。掌握多媒体网络的使用。部分教师掌握Photoshop、ACDSee等软件的操作,并能根据需要修改课件等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