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尚需点睛笔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艺术例谈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钱羡华
[导读]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钱羡华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一节课的巧妙结尾也能达到“课虽终,思不尽”的境界。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结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程序化——“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形式化——“你能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吗?请你课后试一试?”;回忆式——“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样学的?”这些课堂小结看似圆满,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却不尽如人意。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回味无穷的“尾声”。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孩子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果最低的时候。倘若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不仅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又启迪学生智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结尾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讲求“实效”
        这是一种传统的归纳型的结尾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要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案例一:《圆的面积》课末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的圆的面积。你们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
        生:我们把圆沿直径剪开分成两个半圆;再从圆心沿半径剪到圆上(但不剪断),形成锯齿状;然后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就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刚才这节课我们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求圆的面积变成求长方形的面积,在这之前,还有用转化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吗?
        生: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就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
        生:三角形的面积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
        生:梯形也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生:会不会以后还有图形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来求它们的面积呢?
        师:一定会的!其实,不仅在图形面积计算中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在我们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这样的课堂结尾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归纳,更多的是方法的归类提升。在课堂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学生不仅能掌握已学到的知识,同时又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巩固拓展式结尾——讲求“开阔”
        巩固拓展式结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新知,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其表现形式是在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志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情趣,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二:《三角形内角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教师边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怎样求呢?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启发:能不能把这些图形分成三角形,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呢?这时,学生顿悟,顺利地将这些图形分别划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求出了答案。教师再次设问:那么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这样结尾既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又扩大了认识领域,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还孕伏渗透了后继学习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在学完新知后,不是马上结束课程,而是根据新知向四周拓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拓展中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悬念诱发式结尾——讲求“深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堂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而恰恰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有意设置悬念,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达到长篇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

这种结尾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而且会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案例三: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大胆地猜想,验证,从而获得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末小结时,我请学生说说他们的收获。
        生1:我们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2: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
        师:是的,我们这节课用猜想和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新知的。猜想和验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好方法,而且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怎么样的呢?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运用猜想和验证的方法来探讨一下能被9,4整除的数的特征。
        在这样的课末小结中,教师在学生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适当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教师又肯定了学生的成就,又留下悬念,让学生有成就感,又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问答延伸式结尾——讲求“联系”
        在新课结束时,把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加以沟通、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初步形成网络。
        案例四:《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结尾: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想一想,这个性质与已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内容是什么?怎样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了新旧知识联系,还可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堂结尾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
        通过课内指导课外,使所学的书本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把课堂上诱发出来的兴趣迁移到课外,做到课终而趣无穷,从而更完善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五、快乐游戏式结尾——讲求“趣味”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案例五: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学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因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学的号倍数和因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分别出示卡片3、5时,学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47、49、53的学生。
        师: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和因数。
        师: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特拉弗斯曾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殊的表现艺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有先声夺人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巧妙得体的课尾设计,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当然,精彩的课堂结尾多种多样,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收尾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