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梅
伊春市大箐山县带岭小学 153106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路清楚、表达清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坚持以知识为本、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然而,要实现学生数学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并且达到精彩生成的教学效果呢?在这里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时,课的开始,我根据小学生对故事的偏爱,讲了《生死签》故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然后巧用情境,引入课题:故事里的大臣经历了“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最后是“不可能死”的过程,是他用智慧赢得了生命。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又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后,组织了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是多少等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出有效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巩固知识。它能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这个情境。它还能使教师对课堂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合理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提问的形式比较单一,有效性较低,有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都是教师不停的发问,学生不停的回答。教师通过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多的教师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优化问题设计,提出有效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又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通过填空“5:9=( )÷( )= ”来引导学生复习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进行如此设问:“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比也有一个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看,你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吗?”通过这组提问,找准切入点,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也就引起了学生的积极交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组织有效交流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无论是生生交流、生本交流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必须突出“有效”二字。有效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偷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32 + 39”,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的加法,在教学进位加法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展现自己不同的见解,增强自己在同学中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展现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1)30+30=60,2+9=11,60+11+71;(2)32+30=62,62+9=71;(3)39+30=69,69+2=71;(4)32+40=72,72- 1=71……在学生交流之后自己发现这类口算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口算的特点,再次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自主去发现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从而优化学生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口算的思路。
四、设计有效练习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比如我在学生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之后,就训练了这样的题:带岭小学三年二班38人参加秋游,派小红和小明去租车,到了车场发现有种车限坐9人,有种车限坐6人,请大家帮小红和小明算一算:A、假如只租限坐9人的车要租( )辆;B、假如只租限坐6人的车要租( )辆。这样练习的设计,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教学要讲求效率,教法要讲求效果。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数学课堂因有效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