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
仙桃市杨林尾镇复兴小学 433027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以素质教育为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如果想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在教学活动当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取得进步。为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小学生出现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心理分析
引言
数学是小学三大主课之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重要科目。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方案实践中,也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通过教学反馈不断地完善改进教学方法。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教师要及时做好沟通并加以指导,明确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索真正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
(一)学生性格特点
数据显示,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影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面对唯一的孩子过分溺爱,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面对问题过分依赖父母。同时,独生子女没有同龄人的陪伴,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在进入小学之后,很难融入到班集体当中,容易产生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在数学学习方面也出现困难。此外,很多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非常自满,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自信心被打击之后,往往会一蹶不振。
(二)期望值因素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学生在上小学之前的学前班时期,学习氛围较为轻松,多数的学习都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之后,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并适应严肃的教学氛围,具体而言,学生所想象和期望的小学生活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小学期间开展系统性的学习之后,学生也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容易溜号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还有部分学生在学前班期间的成绩较好,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在小学期间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自信心受挫,很容易产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
(一)数学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数学本身就是抽象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抵触甚至是厌烦的情绪。小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多数的教育都是由家长完成的。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错误,通常会忙于工作,为了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孩子不爱与他人交流,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当中也存在放弃学习的想法。部分极端的学生还会出现叛逆行为,例如顶撞教师、欺负同学等。
(三)社会因素
当前,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所接触到的娱乐活动更加多样化,学生容易各种娱乐方式吸引注意力,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抵抗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娱乐和游戏当中。无法提起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会沉迷于游戏世界当中无法自拔,严重者还会做出伤害家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的课堂中,教师重视理论性的知识讲解,单向灌输的模式容易让学生认为数学本身就是枯燥无聊的。为此,教师要改变当前这种无聊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情境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学习数学义。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而不是为了应付家长与教师。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同时,教师还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产生学习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教学当中,师生关系是非常紧张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当中表现得过于强势,多数学生是非常惧怕教师的。然而,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当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面对问题可以采取商量的方式而不是强制性要求。教师也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努力让学生对自己改观,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学生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当中体会到被信任、被理解的感觉,才会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一科目。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提升课堂效果,学生能够更快地将知识理解和内化,实现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数学课堂中,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探究自我价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职责。而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可以在活动当中缓解心理压力,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也会更加坦然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使得学生的内心更加强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曲健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学习心理分析[J]. 新课程(小学),2019(07):143.
[2]林美华.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学习心理分析[J]. 读写算,2018(28):43.
[3]张龙梅.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理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