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计算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陆福明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或模拟生活状况并使用提问形式来创设问题状况

        陆福明
        横县石塘镇沙江村委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53031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或模拟生活状况并使用提问形式来创设问题状况,这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与学生进行对话和辩论,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东西,鼓励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并可以运用他们的思想。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数学,最终实现学生小学数学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情境创设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忽视了情境的趣味性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问题情况中隐藏的有趣元素。由于小学数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解决问题,因此很大一部分教师更喜欢使用生活情境,但它不在特定的教学中。所有问题情境创建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因此存在一种现象,即教师捏造事实以迎合问题情境的创建,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情况变得缺乏趣味性。
(二)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忽视掉了情境的层次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况需要具有挑战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造成的大部分问题情况是不会引起的。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逐步,从易到难地介绍问题情境,因此没有办法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使所产生的问题情境无效。
二、小学数学教学计算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对策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很好地描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在教学中,数学必须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来提取数学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并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成功地联系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创建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时,小学数学老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脱离基本的生活轨迹,必须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证实;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应该使学生对生活有更直接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研究“十进制乘法”的内容时,作者将这个问题放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课堂上,作者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主题来激发新课堂的内容:“华化、贝贝和喜喜在公园玩耍,他们想在草地上放风筝。在风筝架的前面,他们发生了争执,共有四种不同价格的风筝,分别为5.5元,8.5元,11.5元,15.5元,华华想以5.5元的价格购买3只风筝,这样就可以每人一个。但是,喜喜更喜欢15.5元的风筝,她认为那是最美丽的,但是他们身上只有17元,你能帮他们想出点子吗?”这样的场景是小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因此它们可以顺利地指导学生将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相结合。

学会连接,以便给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作者通过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并利用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计算教学与问题情境相结合
        “疑”是打开思维之门并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解决疑惑的心理需求。在上下文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促进数学的内部化。教师经常对数学教学感到困惑。一方面,数学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对于学生来说,使用自己的语言讲抽象的计算甚至更加困难。因此,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不就让学生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要不就教师替代学生一讲了之。那么,情境的介入为学生理解并表达算理提供了帮助。
(三)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应注意问题的程度。简单的情况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并愿意接受更复杂的挑战。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更复杂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步发展。例如,当研究“分数的加减法”的内容时,作者通过创建分层的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上,作者拿出两张相同大小的彩色纸,用一只的一半折叠一只小船,用另一只的四分之一折叠一只鸟。然后作者问学生:“他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张纸?”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获得结果。接下来,作者问学生们如何用柱状公式计算这个问题,并问:“两个数字可以直接加在一起吗?如果不可以,应该如何进行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加分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躬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改革强烈提倡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将数学问题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学,逐步发展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当研究“可能性”的内容时,作者通过创建操作性问题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课堂开始时,作者首先让学生通过下棋来感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从而形成了教学主题。接下来,作者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体验生活中常见的彩票活动,并产生了一个问题情况:从装有红色、黄色和绿色球的盒子中抽出蓝色球的概率是多少?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愉快的数学经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感知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促进在问题指导下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渤海大学,2015.
[2]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36):154.
[3]单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6(7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