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胡济娇
[导读]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体系逐步实现落实以及应用的过程中

        胡济娇
        云南省红河州路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一些历史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价值。即使如此,相关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没有更加体系化以及系统化,也就是说在现代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模式,以供专业人士进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课程;教学观念转变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体系逐步实现落实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已经对高中历史教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能够养成历史学习思维,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死板的历史知识以及具体的解题方式。教师需要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丰富历史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能够有效地保障教学效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具体应用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们能够基于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多维化的分析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应用,有效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达到现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多维化教学目标。但是在现实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深远,历史教师们缺乏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认知,导致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教学理念问题,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首先,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即教师应当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应当基于学生的基础来开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模式都进行了限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何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是需要教师去思考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不重视学习方式的传输,导致整体教学效率并不高[2]。
        其次,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效果不高。新课程标准的应用过程当中,会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投入相应的时间以及精力,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素质水平。教师如果仅仅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本质性目标,就会导致历史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另外,没有重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并且充分掌握现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独特的理解,并能够对相关的历史客观现象进行更加快速地分析[3]。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具体转变方式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极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要求更高的质量以及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及时转变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
        兴趣作为人们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如果课堂的氛围体现出枯燥性以及沉闷性,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也会同时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就要求教师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发趣味和引导的作用,即教师应当是作为传播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人员。另外,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更加新颖的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丰富其内在的涵养,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教学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素材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更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4]。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历史事件都为人类带来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并丰富了世人的精神。充分利用历史事件,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标准下的具体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感受到历史事件中存在的一些教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更加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我国历史千百年来的传承。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身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并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5]。
(三)重视历史学科以及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文化渗透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了解到历史课程以及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语文、物理等主要的学科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且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串联起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学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历史课程教学模式。
结语:
        总体来说,在新课改的教学体系下,新课标已经针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产生更加全面、科学的认知,然后不断进行创新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童永川.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华夏教师,2019,26:42-43.
[2]桑改梅.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3:131-132.
[3]马鹏云.求真·建模·实践——STEAM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J].教育革新,2020,02:32-33.
[4]何清玲.浅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才智,2015,17:151.
[5]单丽英.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才智,2015,2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