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四大行动,打造悲鸿品牌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沈虹娟
[导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象征,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沈虹娟
        重庆市徐悲鸿小学校 400020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象征,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从悲鸿校园建设行动、学美课程建构行动、特色师资培育行动、美善德育促进行动四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学校悲鸿文化体系的建构,提升学校特色品牌。
        关键词:悲鸿  文化  行动   品牌

        重庆市徐悲鸿小学校是一所以大师名字命名,并由大师夫人题名、奠基的学校。近年来,我校在汲取徐悲鸿思想的精华、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梳理提炼,确立了“小学悲鸿,大美人生”的办学思想,聚力悲鸿校园建设、学美课程构建、特色师资培育、美善德育促进这四大行动,努力打造悲鸿校园文化,凸显悲鸿特色品牌。
        一、悲鸿校园建设行动:以大师精神为主题,打造校园环境、增设互动空间,彰显大师文化
        学校环境的优美程度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我们学校以大师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将“悲鸿”文化具象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设计和建设上,积极构建育人无痕的环境文化。木质校牌上大师夫人苍劲有力的题名“徐悲鸿小学”,鸿德楼下徐悲鸿先生的半身雕像和墙面四幅大型奔马浮雕,向你述说着学校诞生的意义,也会让“悲鸿”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走进校园,大师笔下最为传神的奔马演变为学校的文化图腾,绽放在楼道的栏杆上、标识牌上、校徽上;大气磅礴的九骏图主题墙、简约全面的大师介绍栏、各个时期各有代表性的大师画作、别有韵味的奔马顶灯……走廊上的“我手绘我心”互动专栏、各个班级的特色园地满满的都是孩子们稚嫩的、快乐的、创新的作品。
        漫步校园,文化景点与景观应运而生,时时都有悲鸿气息,处处都有悲鸿烙印,在思想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
        二、学美课程建构行动:完善课程结构、开发学美课程、加强课程评价,以课程建设支撑学校特色发展
        学美课程是校园文化有序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悲鸿文化的核心要件,我们从完善课程结构、开发学美课程、加强课程评价等方面来培育课程文化。
        我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悲鸿、重庆、磐溪为主要元素, 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进行了系统设计,从“小学悲鸿,大美人生”办学思想中凝练打造具备徐悲鸿小学个性特色的“学美”课程,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
        成立学美课程开发组,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广泛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相继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唐诗宋词我爱读的诗词诵读课程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去吟诵美;楷书行书我来写的书法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书法艺术的世界去体验美、去书写美;线描彩墨课程将线描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水彩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大胆而创新地去描绘美。全面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类别丰富,涵盖体育、艺术、科技、语言,仅艺术就包括绘画、书法、尤克里里、非洲鼓、合唱、舞蹈等6个项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项社团活动,练好一项技能。同时我们每学年举办一次“悲鸿杯”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给每一个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课程评价方面,我们采取“学业+特长”的方式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采取“分数+评语”的方式进行学业评价;对选修课采取考级颁证的方式进行特长认定,学校颁发特长证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特色师资培育行动:引进培养特长教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助力普通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学美”教育的师资队伍。


        通过悲鸿文化的构建熏陶,点燃教师激情,提升思想境界,让教师学做真人,追求真知,锤炼教学技艺,培育出“尽心教书,贴心育人”的悲鸿教师文化。
        打造悲鸿文化,实施学美教育,特别需要有大批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学校目前采取两条途径引进培育艺术特长教师,一是外聘具有艺术造诣、熟悉小学教育的退休教授、社会贤达和知名教师来校专兼职;二是发现培养现有教师的艺术特长,每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语言等特长,让教师“人人有特长、个个有才艺”。
        学校着力加强年级组、教研组、班级组的建设,把组内评比与教师个人绩效挂钩;建立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教育研究,共同进步,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设立校长特别奖,对卓有成效的团队进行表彰。遴选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作为培训对象,聘请专家为指导教师,制定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搭建各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培养,近年来学校有三名青年教师获评江北区骨干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对普通教师,学校也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培养:一是鼓励教师读经典名著,要求教师每学期读1-2本书;二是建立奖励教师学习制度,将教师读书、参加培训、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发表文章、参赛获奖等按照一定的分数计入教师专业发展学分之中,学校在评优评先、职评竞岗中予以倾斜;三是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让教师每三年至少外出学习一次,每年举办徐小“学美课堂”教学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学美”教育论坛,让教师们交流教育经验;四是师徒结对促进成长。
        四、美善德育促进行动:确立美善德育主题、强化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世纪人才”。
        学校挖掘并继承悲鸿大师“至善尽美”的思想,德育的主题也紧紧围绕“美善”来展开,以美的方式育人之道德的善良,即通过艺术和艺术的方式来培育人的善良道德。
        围绕“一全+五有”的培养目标,学校研究制定《徐悲鸿小学学生“五有”发展纲要》,拟定出学生有远大理想、有理性智慧、有自由思想、有良好习惯、有艺术特长等“五有”的年段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五有”培养贯穿到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将“五有”作为学生发展评定的核心内容予以评定,设立“五星学生奖”,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态、良好的品行和完善的个性。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组建班级组,由班主任任组长,学科教师、家长代表、社会兼职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一个团队,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班集体建设。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大师班级”创建活动,制定“大师班级”评定标准,鼓励班级创造条件,将自己的班级建设成为不负徐悲鸿大师盛名的班级。
        日常教育活动是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石。学校每周开展流动红旗的评选,让班级在竞争中强化正确的行为导向;规范升旗仪式,升国旗、唱国歌、敬队礼,增强仪式感和庄严感;开设“悲鸿小广播”,作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开辟“炫动艺术”大道,悬挂优秀或者进步大的孩子照片和作品,使之成为校园的“大明星”;设立“悲鸿美善节”,每学期举办一次节日主题活动;创新学校“四大节”活动,做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人参与、人人成长;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为培育“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凝心聚力,学校悲鸿校园环境建设行动、学美课程构建行动、特色师资培育行动和美善德育促进行动已初见成效,悲鸿文化已渐入人心,悲鸿品牌也日益响亮。我们将立足学校发展现状,积极投身于悲鸿文化建设和悲鸿品牌打造的实践活动中,让“小学悲鸿,大美人生”成为徐小之魂。

        参考文献
[1] 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中国青年出版社   
[2] 任顺元,《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浙江大学出版社  
[3] 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  
[4] 程红兵,《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 华东师大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