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雪莹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五小学 广东 广州 510800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同时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课堂教学忽略学生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和谐音符,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回归生活”的旅途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因此,我们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要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人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是为了儿童过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更是通过儿童生活本身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生活化,才能激发儿童真实生活思考,指导其行动,促进其形成习惯。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如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原点和起点。针对教材的主题,围绕本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困惑是什么,道德矛盾或道德冲突是什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是关于道德、关于思想、关于政治的,这些内容与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必须用符合学生相应生活内容的学习规律的方式来呈现,否则,教材就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简单地从课程标准出发去选择,而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去选择,从学生生活中生成教育主题,然后再将生成的教育主题去覆盖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在设计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这一课时,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段,生活中的小故事《弟弟和我》,以及在班级中、在图书馆、在公交车等生活场景中的实例,丰实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元素,注重唤醒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过去教师往往围绕学习生活这一特定的个体体验环境来设计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在教学时注重采用多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学会沟通交流、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移情”而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澄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设计的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达到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效果。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不但主题和内容要是适合儿童的,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而且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索。教学活动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知识接受能力的结合点,比如,对于体会农民辛苦劳动的内容,针对农村和城市的儿童的教学思路是不同的。对于农村的儿童,可以让他们回忆自己和父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分享体验的感受。而对于城市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应的模拟活动来感受农业生产,像是小组剥玉米比赛、运送南瓜接力赛等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加深对体力劳动的体会,从而产生知识成为经验的转化。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一方面是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既要促进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回忆、质疑和反思,形成自我认识的价值体验,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又要利用互动互评帮助学生与外界联结,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利于更准确地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乐于和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考虑他的主观努力程度。我们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六、教学任务生活化
迈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于小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教学任务生活化,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使教学从封闭性转向实施性和开放性,与鲜活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生活,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让学生和家人一起采购实践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参观博物馆探访古代文明、了解多元文化,设计旅游海报介绍家乡美景关心家乡发展,等等。相信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历经锻炼,才能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使课堂上学到的、悟到的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合作、互助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地构建有道德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戴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
[2]张静杰. 谈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J]. 赢未来, 2017。
[3]钱文龙.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 教育, 2017。
[4]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 小学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
[5]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