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凤
(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 519000)
内容摘要:家长因为生活的压力而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孩子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示反抗,爱的缺失成为教育的大问题,如何去“爱”孩子,如何通过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来促进孩子精神成长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出走 家庭教育
起因:离家出走
当我从小鹏的妈妈口中得知孩子昨天晚上没有归家时,我惊呆了。“这孩子夜不归宿,旷课了?”我难以置信,因为从他由插班生的身份成为我们班的一员开始,我对他欣赏有加:小鹏学习极为认真,上课时腰板总是坐得笔直笔直的;他对老师毕恭毕敬,从来不拒绝老师的帮忙请求;他和同学相处融洽,完全没有插班生的生分;他的力量大,班级的脏活重活都乐于承担。在我的印象当中,小鹏是一个勤奋好学、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的好孩子,但他离家出走了!
背景:缺失的爱
小鹏再三的旷课证实了他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问题。好几次,我尝试着从认识上改变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但收效甚微。当他的妈妈被公共汽车撞伤,爸爸奔波忙碌于照顾妈妈时,他又一次失踪了。这一次,他失踪了一天一夜。他的爸爸对我说:“陈老师,我对他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我们都别找他了!”面对着这位心力交瘁的父亲,我只能尽量了解他出走的缘由。
小鹏以前一直跟着祖父母生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渐渐成了家里的 “小霸王”。眼看孩子由懂事乖巧变得骄横任性,无奈之下,小鹏的爸爸才把他接到身边生活。但长期的分离在父子间架起了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小鹏从不和父母交流想法,父亲经常对他棍棒相加;他带着钥匙却常常不进家门,宁愿睡在楼梯角、天台,或者一个人在街上闲逛。而爸爸对他这些奇怪的举动,只是感到不解和憎恨。他一味地责怪孩子的不懂事,却不愿意接受自己在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不足的现实。
经过:相信孩子
第二天,我们找到了小鹏,他也来上学了,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从关心问候到询问出走的原因,本来神情自若的小鹏沉默了。当小鹏再次开口时,他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我不喜欢一个人”!原来,四时一刻就放学的他,自己一个人走回家,回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黑漆漆、冷冰冰的。看着这个无论面对什么批评都很坚强的男孩子落泪了,我决定相信他,我也下定决心帮助他。
我积极地和小鹏的爸爸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当我把小鹏的心里话告诉他爸爸时,他直摇头说:“他在说谎,他在说谎,不能相信他!”小鹏的爸爸堵住了孩子的一切,而小鹏只能默默地流泪。面对着这位当面指责孩子说谎的家长,我说:“我尝试问了他很多的原因,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想过更不曾提及的,所以我相信是他的心里话,不是他随便搪塞大家的。我相信他!”尽管小鹏的爸爸很不愿意接受自己在与孩子沟通和对孩子缺少关爱方面的不足,但是在我劝说之下,他还是答应了要给小鹏换个温暖的环境。
结果:新的生活
小鹏开始了有人陪伴的家庭生活。
尽管每天他还是独自来校上学,自己坐车回家,但他基本能够按时回家,不在校外逗留玩耍了。从他的笑脸和谈话语气中可以看出,他热爱这样的家庭生活。还有一次,小鹏的坐车卡不见了,他依然坚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学校来,可见孩子也热爱学校的生活。
分析:如何去爱
父母的爱对儿童的影响力很大,但爱不是教育的借口和武器,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一般而言,儿童出现的个案问题可以分为品德型、认知型、心理型和习惯型等类别。根据日常的观察,小鹏本身并没有什么品德方面的问题,对事情的对与错也不存在很大的偏差。但可能由于缺乏关爱,以及不良的习惯性养成,而使得他纵使希望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却无法改变。爱的缺失可以通过师长的关爱来弥补,但小鹏的爸爸借着“爱”的名义来打骂和质疑小鹏,来解除父子间的隔膜,来解决小鹏的习惯型问题,显然是无效的。习惯型问题需要的是说服、批评、表扬、榜样、集体舆论等多种的教育手段和耐心的行为矫治来解决。
儿童的爱往往容易外化为对师长的依赖和要求,他们需要父母在其生活上的照顾,日常的陪伴和对其心灵的呵护。但很多的家长忽略了孩子们的需求,教育方法也不尽恰当。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全程性、基础性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家庭教育的低水平有关。因此,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素质,造就合格的父母,已成为我们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案例中,家长对孩子一贯的教育十分严格,但他并不相信孩子能够改进,于是体罚式教育成为了他唯一的武器。体罚虽一时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却不含任何的教育因素,无法获得相应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要当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了解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教育风格以及孩子的成长史等问题,及时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得与失,帮助家长分析,给家长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结果反馈。在指导、反馈、调整、再指导和反馈中,提供可行的亲子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也有大事和小事、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儿童精神境界与素质的提升和学业任务的完成,前者是重点。所以,作为家长,在教育的道路上,对待儿童的小问题小错误,可以是果断而严厉的;但是当儿童出现大问题大错误,难道还一如既往的一股劲儿地批评吗?我觉得大可不必,否则儿童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对事情缄口不语,眼神里只有深深的恐惧和不服气。这不合时宜的批评很有可能就会“因小失大”,失去了解孩子的最真实感受的机会,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更失去了提升孩子精神境界和素质的机会。
结语:家校表现不一的超龄人
在这个由7、8岁的孩子组成的集体里,10岁的小鹏确实相对成熟一些,也懂事一些。在学校里,小鹏总体上是一个品行、学习、体育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但远离了学校就成为了一个离家出走、逃学、旷课、不尊敬父母的孩子了,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平等、接纳和自我检讨的态度对于家长自身的提高和孩子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