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仲毅
南宁市罗贤路小学 5300074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在学生成长过程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是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重视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有把行为习惯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受益一生。本文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找出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行为习惯 调查 分析 对策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着手,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在学生成长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是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重视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有把行为习惯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城乡结合部学校地处农村和城市之间,学校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村民、廉租房子女为主。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缺乏教育方法。受家庭环境和居住地特殊性的影响,孩子们行为习惯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化,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因此,要想解决城乡结合部学校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现状分析
城乡结合部学生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多层面、地域广、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们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背景相对复杂,在学校所体现的行为习惯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明礼仪习惯方面:
1.大部分同学文明礼仪方面表现较好,但是表现不均衡。许多同学在校园见到教师能主动用“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但是与同学相处时很少能用到礼貌用语;有客人来学校参观、访问时,部分学生会对不熟悉的人会表现出胆怯、不够大方的一面。因此文明礼貌用语方面有待加强。
2.文明礼仪受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同龄学生中,由于性格和心理差异,男生比较活动好动,女生则比较乖巧文静,因此,男生在文明礼仪表现上普遍不如女生。高年级的同学因为年龄上的差异,会更懂事、沉稳,而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因此高年级文明礼仪会比低年级学生表现要好。但是有一个方面例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年级学生在口头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比例比低年级学生的高。
(二)课堂学习习惯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性不强。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是探索世界,获取新知,解决问题,充满乐趣的一个过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缺乏动力。部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明确的计划,得过且过。从作业完成的情况看,还有20%的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部分同学大多是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或是做事拖拉懒散,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困生,他们没有认识到作业对于提高学习的重要性,把做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缺乏学习动力。
2.不会独立思考、提问和质疑。上课时,有部分同学是老师叫,才回答问题,还有的同学是从来不回答问题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课不够专心,没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或是没养成爱思考、发言的习惯,自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做练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仅有少部分同学,说明大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于死记硬背,遇到问题不愿意开动脑筋,也不会请教身边的人或是和同学探讨。
3.学习效率不高。上课前仅有小部分学生会自觉准备学习用品,这说明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能养成预习、复习习惯的同学也是少数。部分同学写作业应付了事,认为写完就可以了,没想过要检查或修改,字迹不工整,错漏百出,质量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生活习惯方面:
1.卫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看到校园里有垃圾,能主动捡起来的仅有少数,说明学生的卫生和公德意识不够强,做事缺乏主动性,认为不是自己扔的,和自己没关系,就不会主动去捡。爱去校门口外的小摊上买零食的占了班级的大部分,虽然学校多次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学生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自控意识差,经常会在入校或放学后,三三两两结伴到校门口外面的小商店或是一些流动的摊点买零食吃。
2.做事无条理。虽然大部分同学入校前会先戴好校牌、红领巾,但仍有一些同学没有养成好习惯,经常是把校牌和红领巾落在家里或校园里。大部分同学的抽屉都是作业、书本、垃圾混合在一起,显得非常脏乱。学校的书香阁、休闲椅、操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落下的水杯、衣服、书本等物品。这说明同学们都不会管理自己的物品,做事没有条理、规范,思维混乱,这种不良习惯也决定了学习的成败。
3.不能正确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当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能心平气和解决问题,说明部分同学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发生问题时不会谦让。
二、问题产生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
1.缺乏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城乡结合部小学的主要生源都是村民、进城务工、廉租房小区的子女,这样的孩子缺乏温馨舒适的生存和成长的环境。
村民世代居住在自建的民房里,城中村的道路狭窄,房子密集,室内通风、采光不佳。村里没有文化、休闲、运动场所。大多数家长学历不高,文化素质偏低,普遍安于靠集体分红、出租房屋过日子的现状,终日无所事事,没有上进心,更是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愿望,得过且过。导致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太关注,期望值不高,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犯错误的孩子非打即骂。因此,村民子女,受村里不良风气影响,言行粗俗、偏激,不求进取。
而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缺少足够的专业技术技能,所以在城市中就业艰难,处于城市的底层和边缘。他们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家庭经济贫困,租住在村民自建简陋民房里,时常搬迁,居无定所,生活不稳定。受生活环境和压力所迫,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亲子时间,缺乏足够语言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对自己该尽到的监管和监护职责都严重失职,导致部分孩子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廉租房小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是南宁市的低收入者、精神有障碍、身体不健全、离异单亲的家庭困难户,长期居住在狭小的廉租房里,是现代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廉租房小区的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直接影响了良好习惯的形成。
2.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常言道,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性格形成密切相关。换而言之,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这个家庭或者是家长所存在的问题缩影。有的家长偏执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负责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将教育的责任推给了老师,放弃自己作为家长应当承当的责任。所以在家里对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不闻不问。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打工者,每天都在为生计操劳、奔波。由于工作上的忙碌和压力,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老人家心疼孩子,把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言听计从,事事顺着、惯着。即使孩子们身上有些不良习惯,老人家也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以后长大就会变好,所以对孩子不严格要求,骄纵、宠溺孩子,助长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长期缺少父母陪伴教育,隔代的教育使得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行为孤僻,思想偏激。
3.父母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主要是村民、进城务工人员、廉租房子小区的弱势群体,普遍素质不高。许多家长虽然也很关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能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一些家长只要看到孩子犯错误,对孩子非打即骂,这种粗暴的手段不仅不会让孩子信服,还会造成孩子性格急躁、胆怯、自卑,对待学习没有耐心、信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十分宠爱,孩子犯了错,也不批评,认为孩子长大了会慢慢懂事的,结果造成了对孩子犯错的默认,助长了孩子娇纵、蛮横的心理,形成坏习惯。由于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缺乏亲子交流与沟通,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因此造成了孩子和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不会更好地解决。
4.不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其他的无所谓,不让孩子从事学习以外的家务、娱乐、实践活动,凡事过度包办,因此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不会管理自己的物品,做事没有条理。
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未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常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则在一边看电视、玩游戏、睡懒觉,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
(二)学校原因
1.教师培养方法单一,注重口头说教轻实践。虽然教师也都意识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体措施,具体行动。很多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教上,没有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持之以恒抓好常规。显然这样很难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实质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把知识点全盘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习惯的养成。
2.缺少系统、具体的行为规范评价机制。小学生行为具有易反复的特点。虽然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初,都会制定好计划,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教育,但是缺乏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见一桩抓一桩,治标不治本,因此收效甚微。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形成一套系统、具体、行而有效、操作性强的可评价标准,从细节入手,与常规教育相结合,不断地激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养成良好的好习惯。
(三)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心理等特点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知识经验少,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暗示,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求,易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导致形成不良的习惯。
(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物欲的驱使下,社会风气不容乐观。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居住的环境不佳,没有图书馆、运动场所,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良莠不分,自制力差,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贪恋小零食、小玩具;经常与电脑、电视、手机、网络游戏、漫画为伴;追逐流行的天团、明星。造成生活作息时间无规律,喜欢盲目模仿跟风,个性张扬,言行举止粗俗,严重影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采取对策
(一)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合作共赢,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通过召开家长会及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及学者到校开展讲座的形式,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讲授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交流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教育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2.密切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通、QQ群、公众号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动态及孩子在校的情况,加强沟通,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3.定期举办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家长走进班级听课,与教师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家长会上,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制定优秀家长评比细则,让家长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家长,共同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通过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促进家校教育力量的有效融合,营建“家校同心,和谐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从常规抓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持之以恒抓好常规,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堂学习习惯规范》、《文明礼仪习惯规范》、《生活习惯规范》,从学习、文明礼仪、生活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指导、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以班级为主阵地,落实习惯养成。
(1)根据各班情况,制定班级班规,规范习惯养成。
(2)开展“好习惯好人生”主题班会课,明确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3)组织发动学生从课堂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要克服的陋习及存在原因,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4)阅读有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先进事迹、故事等书籍,并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讲故事、征文比赛,强化班级良好习惯氛围形成。
(5)利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对学生近期的行为习惯表现进行分析,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罗文坡小学学生在校行为规范评价表》和学校“好习惯之星”评比,对行为习惯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6)积极践行魏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魏书生思想教育成员学校,重视从小事做起,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通过课前做好学生一分钟坐姿训练,大课间开展一分钟军姿、大摆臂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的精气神。
3.不断训练督促,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成学生的自身行为规范。
(1)做好教育评价,落实习惯养成。制定《罗文坡小学习惯养成量化表》,细化文明礼仪、课堂学习、生活习惯三方面的内容,扩大评价的范围,评价的方式除了学生自评,还有小组互评及教师、家长的参评。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长的美好,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3)完善检查制度,督促习惯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跟踪与督促。学校建立监督小组,由值日教师和少先队大队部的值日队干每天在学生入校、课间、放学后巡查学生的行为规范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公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榜样学习,可以不断得到提升。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领袖、科学家、伟人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典范教育。其次,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学”。第三,善于挖掘班级和学校里的优秀典范,用身边的榜样来带动和激励学生。
(四)运用激励机制,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1.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运用恰当的鼓励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面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让学生多感受成功喜悦之感,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内化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认真组织”好习惯之星”评选:通过生活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等评选活动,立典型和榜样,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持之以恒,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才能让养成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邵丽君. 城乡结合部学校少年儿童思想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s2)?
[2]郑蓉.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02)
[3]李坤华. 矫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J].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
[4] 米晓霞.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0)
[5]陈静.城乡结合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11)
[6] 朱永新. 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01)
[7]徐远平.城乡结合部学生群体的特征及其转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01)
[8]杨善喜.城乡结合部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
[9]周凤英.浅谈城乡结合部学校外来员工子女的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10] 杨年丰,杨 娜.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学习习惯分析与培养策略——以徐州市南郊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