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国情怀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曾少珠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灵魂

        曾少珠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阳中学  515834
        内容提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加强对家国情怀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树立国际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中,笔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巧用多样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自身素养,做有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师,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
        关键词:家国情怀 教学改革 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 历史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家国情怀”的定义是: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灵魂,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展现的不懈追求。在传统教学中,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几乎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对家国情怀教育的单向灌输,缺少让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空洞说教,脱离学情。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我意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加强对家国情怀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树立国际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让家国情怀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历史学科不仅局限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从中汲取智慧,服务现实人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历史,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家国情怀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感知、理解和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将家国情怀素养浸润至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巧用多样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精设历史情境,唤醒“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能反映家国情怀的历史图片、视频、歌曲等教育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将枯燥的家国情怀的解说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悟,增强感染力。如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一课的导入中,我选择了歌曲《松花江上》,那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歌声,连着中华民族的亡国之恨、丧家之痛,唤醒了学生心底勿忘国耻、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2、?解读历史名人,升华“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激昂奋进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读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回顾和解读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唯愿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觉醒的谭嗣同、拥有“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情怀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都是历朝历代中华儿女血性报国情怀的体现,都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执教《辛亥革命》中黄花岗起义这一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分享了被称为100年来最感人的一封情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相互交融、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的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让他25岁的短暂生命燃烧出壮丽和永恒。在走近名人、解读名人中,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3、角色扮演体验,内化“家国情怀”
        “角色体验法”是指在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整合相关知识,自主生成认识、提高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内化为核心素养。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要求学生编演10分钟的历史短剧,学生们积极响应,精心安排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在诵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时,学生炽热的家国情怀再次点燃!“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对历史人物给予最大限度的同情和理解,将“家国情怀”素养内化为自身素养。
        4、把握时政热点,丰厚“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对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树立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却与现实血肉相连,要把历史从冷冰冰的时间黑窟窿里解放出来,我们就得把握时政热点,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学习《钢铁长城》一课,讲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历程时,我适时插入了2015年震惊世界的也门撤侨行动,给学生展示两张照片:一张拍摄于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的难民营,照片中一个小女孩全身僵住,眼中写满恐惧,高举双手表示投降;另一张照片是一个健康阳光的中国小女孩,被海军姐姐牵着小手,踩着轻松的步伐,迈向接她回家的中国军舰。两个小女孩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慨良多,燃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丰厚了家国情怀。
        5、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家国情怀”
        通过开展以感悟家国情怀为主旨的新颖、灵活、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主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力求形式新颖。例如,我利用寒假组织开展以“乡愁”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贴春联、猜灯谜、唱民谣、吃年饭、拜大年”等活动,参与家乡的民俗体验,感悟家乡的年味,让更多的“年”文化得到传承;组织学生参观汕头小公园一带的一系列展馆,如汕头开埠陈列馆、侨批博物馆、中山公园里面的汕头抗日纪念馆等;举办了历史手抄报、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比赛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提升自身素养,做有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师
        家国情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报国强家的志向,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教师要热爱工作,坚持学习,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活动;广泛阅读,关注时事,与时俱进,把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时事素材引入课堂,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教师要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积极传播正能量;历史教师要有“家乡、祖国那么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和行动,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师,我通过言传身教,将自身的家国情怀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自身行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切实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家国情怀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让历史学科真正成为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张永谦.绽放历史人物的“人性”: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22)
[3]陈钧. 民族精神引领下历史新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探[D]. 四川师范大学,2014
[4]谢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