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青 胡湘娟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
摘要:社会的进步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改革高中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是关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字: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是高度抽象且逻辑严谨的,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基础。高中数学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具有较强创造力,因为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上困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破传统思维,改善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物理,化学和其他科学学科的学习效率。下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高中数学学科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数学老师一直在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种形式下,高中生在处理已训练的问题类型时,他们可以快速回答,但这当涉及其他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时,高中生往往无从下手。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才能突破题海战术的局限性,才能以正确的思维方式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更快、更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应用能够加速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这对高中生的未来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可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便于开展后续研究工作,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教室设计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想很好地学习数学,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以及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状态。
数学兴趣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兴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则促进了兴趣的增长。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集中并且对数学充满兴趣,自然会遵循老师的教学思路来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所高中数学老师应针对高中数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数学的逻辑特征吸引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同时设计富且有趣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中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必要提倡积极而勇敢的探索学习方法。探索学习方法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应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以便学生可以从问题中学习。其次,建立小型的合作小组。每个合作小组都由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扮演着不同的学习角色,具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再次,团队内部合作与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努力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可以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集体的集体智慧是无止境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改变高中数学教育现状,教给学生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将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例如:涉及数量关系的问题如果通过代数解决不仅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直观的图形,通过几何分析来解决。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氛围。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简而言之,现代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思维,深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因此,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改变原始的教学理念,努力做一名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刘以欢.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2018(37):16.
[2]江志君.高中数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9):5.
[3]李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