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期   作者:伍凤英
[导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突出的人格特征

        伍凤英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中学校 6181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突出的人格特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教师开展了初中地理课堂的基础教学工作,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发展基本能力,以更有效地适应初中地理课堂学习。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严格掌握核心素养的训练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完成初中地理新知识的课堂教学任务,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集中精力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使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有鉴于此,本文的作者将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希望能与一线老师一同分享教学经验。
        一、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尽管新的课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各科学部分的教学水平,但是具体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从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许多地理老师通常都依靠单方面的灌输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也与以下事实有关:教师本身并未充分阐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受到应试教育的观念的深刻影响。结果,目前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不仅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而且还因为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班级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些教学问题,不仅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呈现沉闷乏味的教学氛围,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耗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也不能说提高了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结合环境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需要结合特定的生活环境来开展地理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根据特定的生活环境向学生传授地理新知识。人地协调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更科学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地理知识,以实际的地理环境为教学内容,并在地理教学中教授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观念,训练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宣传人地协调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执行教学任务,并着重于结合生活环境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中国自然环境”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中国实际环境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的这一部分,并有效地完成发展学生对人地协调的看法的教学目的,将实际环境用于分类和介绍此新的地理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切实向学生讲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严格按照实际内容讲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树立学生对人地协调的看法,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二)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原有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使课堂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课程时,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以及其名称,而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到七个大洲和四个海洋。

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准备地球仪。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然后探讨一个问题:“海洋面积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然后,要求学生了解大洲、海洋和海峡的定义。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他们分为几组,并要求他们分组讨论:将世界分为七大洲,将海洋分为四大洋。随后,在地图和地球仪中寻找四大洋和七大洲。最后,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图,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各大洲之间的边界。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作者有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三)实地考察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讲解地理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到现场调查地理环境,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掌握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方法,并要求学生具备核心能力,能够进行实地调查。在根据教材内容完成野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根据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调查方法,总结地理环境的特征,学习和总结发现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野外地理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实践能力,并将地理理论与实际任务有效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条件进行台湾省实地考察,并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实地考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实地考察中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地理知识问题,遵循教师的指导,并积极弥补单纯理论知识的不足。
        (四)探索生活联系并增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上掌握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挖掘各种资源,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天气与气候”课程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天气来学习关心周围的天气状况,并能够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首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介绍:“天气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无法预测的天气世界,感受天气的变化。”然后与学生互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是什么?用什么词来描述天气?”学生们积极地回答。同时,教师继续提问:“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这使学生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差异。然后,带领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天气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后,了解天气预报中的符号。这样,通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随着初中地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更加技术化和信息化。例如,当教师在解释中国的领土和人口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发布中国领土的地图,然后在此模拟地图上显示人口分布。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可以通过类推知道人口较大和人口较少的地方。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教育活动时,还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交流,并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育工具,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初中地理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相扬.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赢未来,2017(20):223.
        [2]纪懿芯, 董永盛, 周慧.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建构及教学策略刍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13-15.
        [3]邹书城.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1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