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劳技教学中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例谈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期   作者:蒋霜霜
[导读] 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

        蒋霜霜
        浙江省温岭市城西小学      317500
        【摘  要】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在不断的探究、反思与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形成浓厚的习兴趣,获取厚实的技术及知识,从而培养技术素养,最终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以条理性思维培养为基点,使学生树立技术意识;以讲授示范为辅助,扣住难点提升技术能力;以多媒体、移动终端为媒介,降低技巧习得难度,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学生劳技素养的提升。跨学科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教学,能很大程度上丰富劳技课的内涵和外延。此外,针对学材的不同指向,进行重组建构更关注了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技术素养  条理性思维  示范  融合  重组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不断的探究、反思与创造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参与劳动技术的正确意识,形成浓厚的习兴趣,获取厚实的技术及知识,从而培养技术素养,最终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技术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学习,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素养与技术实践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已掌握基本的技术和知识,笔者就如何在此年段的学生劳技课堂教学中培养技术素养谈几点看法。
         一、先利其器,立足技术提升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于劳技课堂而言,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课堂教学之时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出发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指导工作,能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
         (一)以条理性思维培养为基点,树立技术意识
        劳技,展开而谈是劳动与技术,“劳动”和“技术”同等重要,在技术领域,如何设计铺陈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学生把自己的设想通过视觉形式表达出来,需要有条理性思维,恰如写作之前的列提纲、打腹稿。这样,才不至于在设计时感到手足无措。在真正开始动手实践之前,离不开清晰地设计条理,学生如何做到胸有成竹,从而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这是教师所要关注的,这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学指导之时,就要以条理性思维培养为基点,让学生有技术意识。
        例如指导学生做发簪之时,基于培养学生条理性思维的考虑,笔者先观察学生的方案图,与其一起分析方案图中的发簪由哪几个主要部分构成,需要哪些材料。学生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主体簪棍、铜线、圆环连接片、花片、珍珠、琉璃珠、戒面、米珠、9字针。笔者根据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紧接着,从细节入手抛出问题:主体簪棍采用什么材料,纯铜还是铁质?不同的材料效果不同。琉璃珠和花片及戒面的颜色如何搭配?用米珠制作流苏时什么长度最合适?铜线缠绕时是切成几段方便收尾,还是一根到底,看上去美观?在有条理性的指导下,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自己要设计制作的发簪也基本成型。在这样有意识的条理性训练后,学生们能形成先导意识,多方面考虑,关注细节,快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制作之时碰到的技术性问题,先考虑好解决方法。
         (二)以教师讲授示范为辅助,扣住难点提升技术能力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构建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以各种实践项目为载体而组织活动的。如何规范技术操作,让学生真正掌握,真正运用,成为课堂技术指导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技能有所提升是劳技课堂真正需要关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技能,但是这种技术操作方法和习惯都处于逐步培养阶段,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指导。单纯依靠前期枯燥的、概念性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来说,具体操作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就是学生实践操作的难点。此时教师严谨的示范具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模仿着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必不可少而且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是一个“尝试——体验——再尝试——再体验”的实践过程,我们允许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数次操作,直到满意完成作品为止。
        同时,劳技课程因其特有的实践性,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比如课堂材料少,操作步骤多,铺陈难度大,有些操作甚至会由于过于精细导致学生无法看清楚老师的示范动作。而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细节放大,把教师的动作放大,所有示范性操作能清晰地被展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微课中的动作分解让学生看得更明白,画面定格给予更多模仿操作时间,重复回放更是降低了技巧习得的难度。在教学发簪制作时,由于手部动作过于精细,笔者就通过微课视频的制作,把步骤分解,针对铜线怎么绕,怎样绕得紧又不会断这些难点,放慢动作,详细讲解。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观看,回家还能回放并反复琢磨,攻克了这些问题之后,他们在制作中的难题便迎刃而解,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不断设计制作并完善自己的作品了。
        讲解指导时,教师得先树立规范的操作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方法不当而导致失误。
         二、学以致用,延伸技能运用
        古语云:“学以致用,莫若然也。”劳技是一项典型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它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又回归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劳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的融合,保持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劳技课程既有接地气,又有格局。
         (一)与生活融合,丰富劳技内涵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六个学会”,就包含了学会劳动,不管什么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回归生活。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劳技学科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室可以聚集真实的生活场景,透过对一些生活片段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和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提升生活技能。
        例如,在中秋节前夕,可指导学生制作月饼,虽然此项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但是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教学之初教师营造中秋的氛围,借助语文的内容体会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愿望。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月饼的形状设计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点。虽然月饼表面图形各异,有的甚至有立体花边的设计,不管是苏式月饼还是广式月饼,总体而言都呈现圆形。馅料多样,但是无论是五仁月饼还是水果馅料,大致是甜味的。材料都离不开面粉、鸡蛋、油。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学生脑海中便会形成月饼制作的基本方法。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冰皮月饼,无论是材料还是方法上都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做得相当投入。当月饼制作完成的时候,有不少学生舍不得吃掉。
        在课堂指导之余,笔者同时布置了延伸作业——回家制作你想要的月饼,配料、样式不限。于是在之后的劳技课堂上,学生们带来的各式月饼与他们的骄傲的笑容一起成为中秋节最好的注解。

此时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需要做的是进行技术性的指导,对学生而言,仅仅是简单的参与是不够的,如何把月饼做得好看又好吃,才是掌握技术和技能素养提升的表现。教师可从外观是否精巧,味道是否香甜,和粉是否细腻,食材比例是否恰当进行点评,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分享,品尝大家制作的月饼,提出建议,使其改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技术性指导之后,学生们是真正掌握了如何制作好吃的月饼,而到了中秋节那一天,除了赏月之外,吃亲手制作的美味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二)与学科融合,拓展劳技外延
        劳动与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注重技术性,外延也更广。现有的教材,尽管坚持学生本位的意识,在学材选择上兼顾内容与形式,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容量毕竟有限。将劳动与技术进行跨学科整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扩展劳技教学的素材容量,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为劳技课堂注入活水。
        自前几年兴起古风热潮,笔者着实喜欢,工作之余制作一些精巧的发簪、发夹作为奖品赠与学生,以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对这一特殊的“手工活”格外关注。而在五年级语文中外名著单元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就有大段的对王熙凤外貌的描写,极尽华丽之辞藻,尤其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挽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句的描写。当孩子们学习到这一课之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联系到平时看过的古装电视剧,纷纷提议以此为主题,制作凤钗,至此班级中掀起了横跨两个星期的发簪制作热潮。从材料的选择、式样的设计,到制作的方法、难题的解决,孩子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动手制作。非但如此,在两个多星期时间内,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了什么是猫眼石、贝壳珠,能区分琉璃石与玻璃珠,能判断花片材料是铁质还是纯铜,作品或精致成熟、或玲珑稚嫩,在结果的呈现上令人眼前一亮。不但对语言文字中王熙凤的奢华穿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给语文学习提供了习作素材,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如何出精品进行了一番摸索,可以说多方共赢,劳技的课堂得到了更广的延伸。
        再如,六年级美术课中就有《水果拼盘》一课,跟劳动与技术课程也有交叉。学生们设计并制作形态各异的水果拼盘,列出设计方案,并且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应景的名字,这就是把美术、劳技,甚至是语文进行了链接融合。从劳技学科角度来说,制作过程中手法是否熟练,用刀具的方法是否得当,制作完成之后的造型是否美观,主题是否鲜明,色彩搭配是否有艺术性,总体而言是否有创意,基于这些要点设计出来的水果拼盘就是一种艺术,尽自己所能地做出精品,是对学生技术素养的一种引导和培养。
         三、触类旁通,强化技术能力
        《周易》所记:“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在不同的学习材料中,可能出现知识点的重复,但是教材安排上基于多方面的考量,也许会让这些学习材料呈现分散性特点,这就造成了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跳跃性。而教师针对相似内容进行重组建构,能让学生触类旁通,有效提高类比学习的能力,从而强化技术能力。
        (一)立足内容指向,进行重组建构
        在语文、英语、计算机等领域的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整合,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对学习材料进行整合,进行主题式的教学,能很大程度地节约时间,避免内容、形式等的频繁变换,使学习效率尽可能地提高。
        在教学“手工剪纸艺术”内容时,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运用工具对纸张进性艺术性的设计。其实在众多的学习材料中,有很多也涉及到了纸张的艺术设计,比如运用剪刀、刻刀进行创作的窗花设计,完全依靠思维和双手的折纸造型,借助其他工具制作的立体纸花、画框设计等。这些学习内容虽然在技术方法上都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纸张为设计载体,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以“有意思的彩纸”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把与纸张的设计相关的材料进行归并重组,指导学生根据纸张的不同属性,发挥创意。虽然粗糙但不失灵巧的窗花,生动可爱的纸青蛙,简洁又讲究技巧的纸飞机,大方秀气的百合花,纸条创意能记录心情的许愿星……孩子们在设计创造中,不断认识到像纸张这样简单常见的物品,只要有创意,有方法,动动手也可以让它们呈现美好的一面,成为生活精彩的点缀。
        (二)立足技能指向,进行重组建构
        立足于技能指向的重组建构,是根据学习材料的技能目标进行归并重组,能避免学习技能的孤立和思维的单一性,形成一定的对比或者类比作用,让学生在操作中能够用条理性思维去考虑,进而形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凭借独立的思维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操作思维和方法。
        仍旧以教学“手工剪纸艺术”内容为例,教学目标中包含正确使用剪刀,运用轴对称原理剪纸,创新设计纹样等。很多其他的学习内容,比如剪窗花、用彩色的纸制作立体花朵,做小灯笼……也有类似的技能目标。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以“有魔力的剪刀”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对相似技能目标的学材进行整合。在课堂中指导认识剪刀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剪刀规范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剪刀时,如果沿着直线裁剪,要用剪刀根部,而沿着曲线裁剪时,就应左手转动纸张,右手剪刀方向不能变。在递送剪刀时,要手握剪刀头,刀柄朝对方,既表示尊重,又保障安全。在此基础上,还需指导学生运用剪刀剪纸的过程中,如何把线条剪得光滑不毛躁,如何利用笔、指甲等做出自然卷曲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事项,于学生而言,有不断犯错的几率。但是经过这一系列主题设计,在不断实践操作过程中,这些难点会逐渐被克服,学生也会从简单的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中获得技术经验,借势一例,通达一类,从而走向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技术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有“教学尽优”的意识,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出发,着眼于技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才是真正的既接地气,又显大气。
        
        

        
                                                         
【参考文献】
[1]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芬.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东.成功在于教师的无为[J] .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11,(01).
[5]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温岭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翻印.2011年11月
[6]中国劳技教育信息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