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期   作者: 桑维敏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

        桑维敏
        余姚市朗霞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这对于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都比较优越,并且备受祖辈、父母及亲人的疼爱及呵护,逐渐养成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霸道心理,这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示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本文以“以我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及方法,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小学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以我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引言:现今,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个长期不受重视的问题——学生的“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个人若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必然能够在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过,由于应试教育因素的干扰,造成大部分家长、教师等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另外,由于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实施“小太阳”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佳。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不断地告诫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深入探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以我为中心”心理行为的具体表现
从概念上来看,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人们一直处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处状态中,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去强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唯有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方可实现统一、健全的个性。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么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最先考虑个人利益,完全不顾及集体利益。遇到困难或者犯错的时候只会寻找客观原因,却很少反思,或者过于关注主观原因。比如:一名男同学经常迟到,每次他都会说出不同的迟到原因,如:路上的红灯太多了、天气太冷了等;另一名同学在参加集体活动期间,不喜欢穿校服,其解释是因为自己非常不喜欢校服的颜色;还有一名女同学的头发非常长,班主任给她做思想工作,希望她能够把长发剪短一点,她非常的抗拒,而且会找各种理由:我学习成绩非常好,我就喜欢长头发,这和你们有什么关系,别影响我。
再如:一名男同学平时成绩比较优异,语言交流能力比较强,喜欢表现自己,不过,却不愿意遵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校规班规等,通常会在个人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去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即便是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依旧表现出一副不服从的样子。在课堂活动中,这名学生经常举手发言,在他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他会非常的得意;若教师没有让他回答问题,他会故意在桌子下面翻动桌椅,造成一些噪音,甚至会与其它同学小声说话,或者故意指责其他同学的答案是错误的,习惯去挑别人的错。在做课间操的时候,小李习惯要求其他同学去模仿他,跟着他的做法去做,但是却很少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或想法,导致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他一起做操。当他发现其他同学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他会以不同的理由去泼冷水,或者会捣乱。如果一些学生将他的问题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在向他问话的时候,他总是说是其他人的问题,并不断强调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自己没有任何错,是其他同学心存嫉妒“有意诋毁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他喜欢班主任委以重任,担当活动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实现的话,通常会出现强烈不满或愤怒的情绪,甚至会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纠纷等。
二、“以我为中心”心理行为的诊断分析
根据以上提及到的一些中小学生“以我为中心”的具体行为表现来看,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深受家长、祖辈的疼爱与呵护,无论所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他的想法或意愿,时间长了,必然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态。而且,这一类学生的父母比较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其关爱与照顾,过于看重考试排名,但是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即便是批评、责怪、指导,也往往是非常草率或随意,并未真正地触及其内心,久而久之,则会使这一类学生出现自傲、自满的心理。一切行为都要彰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不认可别人的优势与亮点,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专横、霸道、蛮横、固执等倾向。
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是通过集体的形式来推动的,这需要每一位学生都要服从于组织和集体。但是对于这一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表现恰好与集体要求相违背,再加上一些中小学生并未做好心理准备。

所以,在他们遭到挫败的时候,内心往往会出现失衡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通常会做出一些破坏课堂秩序、校级班规等事情。在与同学互动的时候,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缺乏集体意识、合作观念,拒绝与同学合作,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孤独感与失衡感。当他发现其他同学非常开心的时候,往往这种孤独的心理会推动他积极参与,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对此,往往会做出一些捣乱的事情,希望能够吸引其他同学的关注。但是,在教师与他谈话的时候,她又会非常地担心,不理智地选择了狡辩的方式,从而造成身边的人都不认可他,久而久之则会出现不满、失望、消极等情绪,这促使他们会再次犯错[2]。
三、“以我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改变沟通方法,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按照“以我为中心”这一类学生的特点,教师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技巧的话术去拉近师生关系,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尊重,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一一地表达出来。之后,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找出自己与身边同学不和谐的主要原因——过于看重自己的想法与需求,给别人留下一个自傲、蛮横的不好印象。
所以,教师要鼓励他们遵守集体规则及课堂纪律。例如,在与同学做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游戏规则进行操作,否则被视为弃权或接受扣分处罚,由此来对他们的不遵守班规班纪的行为进行约束与控制。另外,在参加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耐受力训练,鼓励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能够改变他们以往蛮横、不讲理的态度。
(二)通过心理技巧来调整心理状态
对于很多家庭中长辈对“以我为中心”这一类学生的“即时满足”的情况而言,教师需要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个“锻炼学生忍耐力”的训练计划,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等待,也并非无限制地压制学生的欲望,更并不是让他们“只经历磨难而不享受快乐”,而是一种压制当前迫于满足心理而希望获得长期利益的心理素质。比如,对于习惯在集体活动中破坏规则的学生来说,往往只看重个人想法,且具有急于表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则需要按照训练原则对其表现出的一些欲望给予压制,延迟满足其心理需求,锻炼及提升其耐受力、自控力等,由此能够增强其克服冲动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改掉爱出风头的不良习惯。
当然,在对中小学“以我为中心”这一行为现象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将心理干预与日常生活、游戏教学等全面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能够真正地获得一些情感体验与道德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之后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并由此能够实现内化[3]。而且,还能够通过代币奖励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这一类学生进行沟通,并约定,若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则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积分,由此来交换他们的需求。当他们表现优异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家长或同学那里拿到一张卡片,或获得其它的奖励。通常在积分增长到5-10分的时候,教师、家长或同学能够满足她的一个需求,在他们每次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这种等待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改变急于表现自我的冲突与想法。当然,对于代币奖励法中的“卡片”应用来说,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配合,不要因为学生哭闹而心疼他们,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三)加强亲子交流,积极实施强化训练
针对“以我为中心”这一类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来说,一定要及时与其家长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增强这类学生的“耐受力”、“自控力”的策略与方法。家长对这一类学生提出的要求一般是要学会“推后满足”,要求学生学会等待,并深刻地认识到认识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关管理原则:就餐时必须要让长辈先取筷,方可吃饭;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钱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文具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延迟满足”,并加强耐受性的训练,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当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愈来愈多的学生长期生活在极度受宠的环境下,他们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甚至会引起心理应激,出现心理危机等。所以,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心理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并与家长一起制定个性、详细、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案。唯有实现家园共育,打造合力,方可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一疏导与干预,并真正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林清. 心理健康教育知与行-走出自卑的阴霾,沐浴自信的阳光[J]. 时代教育, 2014, (022):174-174.
[2]赖秀娟. "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特征探究及对策[J]. 东方教育, 2013, (006):8.
[3]刘承制.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陷的成因及对策[J]. 考试周刊, 2013, (071):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